“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去洛阳最大的感触。
曾经问过自己,远行的意义是什么?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激情,是为了走马观花打卡的欢乐,还是为了对远方的憧憬。而今,我正慢慢领悟远行的真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一座十三朝古都——神都洛阳,因其居天下之中,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洛阳不同于开封,给我的印象是实实在在。在开封,是古今的对话;而洛阳,则是走进一个个真实的朝代,是那么真切。
都说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人文历史捷进的渠道,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博物馆,以至于一票难求。本打算第一站前往洛阳博物馆,可惜洛博太火爆抢不到票,便安排了当地人强烈安利的洛阳古墓博物馆。
提起古墓,后背渐渐发凉,总感觉有些诡异。起初看到这个博物馆我也是犹豫不决,可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墓葬专题博物馆,冲着这个名气,心中还是有几分蠢蠢欲动,不过又缺少一些支持,幸好同伴中有一个能壮胆的,于是带着一丝紧张、一些好奇出发了。
未知总是比较恐惧,现实并不那么可怕。来到古墓博物馆门口,看到人潮涌动,那一丝紧张感逐渐卸下,司机师傅说:“虽说害怕古墓,但是来的游客中女生占很大一部分,这个博物馆确实值得一看。”如是,我很庆幸来过,感受了古人的墓葬文化。
自古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上墓地众多,帝王、官绅商贾埋葬于此数不胜数。而这座古墓博物馆主要将考古发现的25座墓葬搬迁复原于此,集中展示了洛阳地区的历代典型墓葬,分为两汉、魏晋、唐宋和综合四个部分,包括壁画墓、砖雕墓、空心砖墓等类型。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回音壁屋,两人于对角站立,越靠近墙壁对话,听到的声音就会越大声,特别神奇;这里还有一座对外开放的帝陵——北魏宣武帝景陵,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走进墓室感受到了北魏的墓葬习惯,正如游牧民族性格简单而豪迈,若不是人多,走在长长的墓道还是会有些阴森之感。
参观完古墓,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事死如事生”,也正是这些墓葬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
下午来到丽景门,这是金、明洛阳城西门,是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是洛阳古城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穿过丽景门,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两侧商铺林立,这便是老十字街了,一路有不少身着汉服的行人,行走其中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再往前便是被誉为“中原渡口”的洛邑古城,文峰塔座落在此,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始建于宋代,清初重建。夜幕下的古城,笼罩在大红灯笼里,碧波上倒映着古建筑的身影,交相辉映。来自五湖四海穿着古香古色服饰的游客们,手执轻扇,拍照打卡,谈笑风生,仿佛梦回千年,重现大唐盛世。
翌日,前往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因“白马驮经”,故名白马寺,这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在这里,可以同时感受异域风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体现了到洛阳对文化的包容。
洛阳白马寺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白马寺香火鼎盛,游览中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虔诚信众在此,他们双手合十真诚祈祷,白马寺在洛阳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下午便来到了我期待许久的龙门石窟,这里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早知其名誉天下,今日一见更是感慨万分,当见到第一尊石刻佛像时,瞳孔突然放大,情不自禁发出惊喜之声,不由得被眼前这尊大佛深深吸引,对前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感慨万分,竟能造出如此精美、大气、逼真的石像。
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这时候的北魏已经汉化了,一改当初豪放的风格,佛像也开始变得清风秀骨,看到这些佛像,令我心生目睹山西大同、敦煌莫高窟石刻的想法。
宾阳三洞的北洞里阿弥陀佛“剪刀手”是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在庄严肃穆的时刻群中,阿弥陀佛的手势有些俏皮,给人们带来一些乐趣。但是看此一幕,我的内心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这并非是带来乐趣的“剪刀手”,而是时间的印痕,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让原本庄严的佛像变成我们今日看到的可爱。
参观完龙门石窟,赞叹前人技艺高超的同时内心也无比沉重,因为龙门石窟的佛像大都遭到很大的破坏,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统治者毁佛灭法;其二是文物偷盗,最值钱的当属佛头,所以现如今有许多佛头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中;其三是自然灾害,风化侵蚀,洪水冲刷。时间在摧残着我们的文物,这些人类的瑰宝在展示他们魅力的同时也在慢慢向我们告别,令人惋惜。
龙门石窟最让我期待的是传说中的卢舍那大佛。
当晨曦渐次勾勒出庐舍那大佛的轮廓,露出会心的微笑,令人深深陶醉。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卢舍那”的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据说庐舍那大佛是仿造武则天的样子打造的,武则天为了这座雕像还捐出自己一年的胭脂水粉钱。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度已无从得知,但是看到石刻可以发现雕像在唐朝已经发生了改变,石刻越来越饱满形象,佛像已经融合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美观。
书本能让我们认识无穷的世界,可它终究是呆板的,只能靠我们去遐想。当我驻足在卢舍那佛像前,我才发现,那曾经的联想都远不及亲眼目睹真容的震撼,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竟无从表达,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一叶障目。静静的站在佛像下,抬头与之凝视,只见大佛微微上扬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那双看尽人世百态的眼眸也正与我对视,那双眸牵引着我,那微笑抚平杂乱的内心,微笑传达着千言万语。
我与同伴站在卢舍那大佛前的各个角落,只为证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大佛都在同你微笑。”古人对艺术的造诣真的是炉火纯青。果真,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的知识浩瀚无边,但仍需实践出真知,书本只给了我们卢舍那大佛的图片,未曾告诉我在与他初见时一眼千年,会如此惊喜与沉迷,就连周边的胁侍、天王力士也是那么栩栩如生,别树一帜。
我在卢舍那大佛前流连,深深明白就算拍摄到再精美的照片,都远不及我站在石像下看到的这般壮观,这一刻,卢舍那大佛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在伊河对岸,远远的望着大佛,落日余晖下,卢舍那大佛慈光四射,一切是那么静谧美好。
告别了卢舍那大佛,我们也迎来了最后一站——老君山。相传当年老子在此归隐修炼,悟道后从这里骑着青牛去了函谷关。后人为纪念他,便把此山叫老君山,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
老君山天气多变,我们登山时,四周烟雾缭绕,有种腾云驾雾之感,后来阳光突破云层,云海渐渐散去,山川露了出来,四处层峦叠嶂,美不胜收,高空峡谷,令人又惊又喜。十里画屏是老君山的绝佳打卡地,由于天气原因虽不能一路尽赏,但行走在悬崖峭壁的木栈桥上,时而云烟飘渺仿若人间仙境,时而远眺千山一碧沉醉山川秀色,也是极佳的体验。
老君山的一路较为平缓,除了中天门的台阶多且高,有些费力外,其余皆为轻松的平路,登顶十分轻松。当我们到达山顶时,天气骤变,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又是一番新体验。
我们一心只在屋檐下躲雨,怎料转角处竟突现金殿,金碧辉煌,炫彩夺目,令人喜出望外。哇,这不正是人间仙境。金殿矗立山顶,四周群山沟壑,云雾缭绕,仙气飘飘。雨越来越大,烟雨中的金殿,任风吹雨打安然不动,是那么高大巍峨,遥不可及,更添了几分神圣感。
山上风雨飘摇,山下阳光普照,一重天一重地,只当自己置于仙界之中。不多久,雨渐渐停了,阳光冲破阻碍,洒向殿宇,金殿熠熠生辉,金光闪闪,更加夺人眼球。
我是幸运的。虽不能经历老君山亮灯刹那的激动与惊呼,却也目睹了老君山晴空万里、烟雨缥缈的人间仙境,此行足矣。况且在山脚我也远眺了金顶的灯芒,虽远而亮,它正照亮着我心中的一抹光。
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那就以博物馆为始终,最后一站洛阳博物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有“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博物馆包罗万象,任何一项文物细说起来,都将是一段悠长历史,所以也只能走马观花,选择性观赏,不过千万不容错过以下镇馆之宝:白玉杯、黑釉三彩马、铜爵、东汉石辟邪、金丝楠木塔。
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与洛阳匆匆一见,再匆匆一别,是惊喜,是震撼,是不舍,是难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方充满着期待与惊喜,我在行走的路上,只为心中念想:“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