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南米北面。从地理、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固有其成因。现如今,地域不变,人的流动性在变,也有"南味进京""北味南调""南味北来"等等,这些不断交融的饮食习性打破了原来的南北方饮食结构。
说到南北饮食各宜的,面条算其中一个极富有代表性的食物。说起面,我们如数家珍,大致从北往南说,有新疆拉条子,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山东蓬莱小面,安徽板面,上海阳春面,镇江锅盖面,杭州片儿川,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福建沙茶面,广东竹升面,台湾牛肉面等等。这么多还只是部分名字,光我们熟知的山西和陕西的面,毫不夸张地说你轮流吃一个月都可以不重样。可见其多。
粗分一下,你看面汤,浇头,面条的形状,口感,成型方法,调味料各有不同。面条的形状越往西北越粗犷,越往南方越精细。光看汤头,浇头就各有千秋,所谓"在汤不在面"。清朝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说,"大概作面,总以汤多卤重,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
清代生活美学家李渔则不以为然,你这是吃面还是喝汤呢?"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大意是你把面条弄得五味俱全,再加以清爽的面汤,才是"在面不在汤"。
于是李渔独创了两种面,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用来招待宾客。丰俭自现。五香面,何谓五香?酱,醋,椒末,芝麻屑,焯笋或煮蕈,煮虾的鲜汤,是为五香。具体做法是先把椒末和芝麻屑拌入面粉中,再用酱醋和鲜汁调和在一起,用来和面,不再加水。注意一定要拌匀了,然后擀的极薄,切的极细,最后滚水下面。口感如何呢?"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操作起来不难,可以一试。
那么八珍面,何谓八珍?鸡肉、鱼肉、虾晒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一起研磨成极细极细的粉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
李渔还细心地附上贴士:1、八珍和面也要加酱醋,但酱醋是家常之物,不算八珍2、鸡肉和鱼肉一定要选精肉,肥肉容易化面,不易成型3、寻常可以把虾研磨成细末,随用随取4、做五香面的时候,放一两个鸡蛋清和面更好。五香面是六香面,李渔在一开始为什么不一起说了呢?"我一开始没说,而放在后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也都用这个法子,我说出来好像抄袭一样。"淘气的文人,哈哈哈哈。
李渔膳己的五香面,待客的八珍面,都别有洞天,内隐而富有情趣。
那么做面,一个"在汤不在面",一个"在面不在汤",一个外显,一个内隐,你更喜欢哪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