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戳我来自小石头侃升学00:0009:05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文武双全,品学兼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经常在家长们的口中出没。
刷个朋友圈,又被晃到瞎!
人家儿子晒奖状,我家儿子晒太阳,
人家闺女晒成绩,我家儿子晒太阳!
“你看看人家,做题一套一套的,你再看看你,一道一道的,还专挑字少的!”
“别人家的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基本都会…复习十分钟,写四十分钟,检查五分钟,玩耍一个小时… 我家的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基本都会…磨蹭十分钟,写四十分钟,挨打五分钟,重写一个小时…”
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人生值得努力的方向,兴趣班,补习班,论忙碌乐此不疲,论成绩游刃有余?有的孩子却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养平平,毫无特色?
前者我们称赞为牛娃,他们对自身价值有着更清晰的认识,这或许应当归功于父母的正确引导。后者却被贴上普娃的标签,成了家长言语间的不自信。
今天,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牛娃和普娃究竟是如何养成的。
首先,请各位家长认真想一想。
1.你认为自己是很牛的家长还是很普通的家长?
2.你希望今日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会在明天带来什么回报?
3.你认为你的孩子将来应该成为一个很牛的人,还是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一辈子?
如果你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那么恭喜,你很清楚你内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可是如果你也回答出了第三个问题,那就不太好了,因为那是你孩子的生活,不妨把这个选择权留给那个未来的他。
而你要做的,只是和他一起努力,尽可能让他跟其他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遗憾的是,大多数爸妈在第三个关键问题上都代替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他们认为“正确”的决定。例如,看着别人家孩子到处上课,大手一挥,“我家孩子可做不来!”;别人家孩子天天锻炼,白白眼,“我家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别人家孩子考了高分,撇撇嘴,“咱是普通人,平常心!”。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牛娃和普娃的距离,竟是在牛娃的爸妈和普娃的爸妈之间先拉开的。
一、我并非想点燃你内心的焦虑,毕竟贪图安逸也没什么错…
前些阵子流行一款手机游戏叫做《旅行青蛙》,不少人跟风,用“佛系育蛙”的态度教育起自己的娃。“不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不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不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孩子,和你自己比,就够了!”“我不拿你和郎朗比钢琴,你也别拿我和马云比存款!”总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佛系妈妈们想得开。
可是没有比较,就真的没有伤害吗?
现实问题往眼前一摆,又有不少佛系妈妈转脸变回虎妈了。
小石头分析,牛娃之所以频频出现在精英阶层的家庭也是有迹可寻的:这样的家庭拥有更多财富,占有更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牛娃更核心的优势在于父母向其传递的生存观念,努力才能保持自身的阶级优势。
在未来,牛娃的孩子会更牛。
此时不少中产阶级的爸妈们,在经历了奋斗,拼搏,让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之后,反而难以踏出自己的舒适区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将自己的孩子也“保护”在这份安逸之中。人性就是这样,当我们自认为曾经的辛劳应在“下一代”开花结果,即使社会环境大浪淘沙,家长们仍然坚信,要让自己的孩子坐享其成。
在未来,普娃的孩子也许依旧普普通通。
教育资源拉锯,阶级差距真有这么严肃?
并不。
杯赛碰运气得个二三奖,考试忽高忽低,英语和语文不差但是也不特别突出,有一两门没什么大用的特长。这就是大多数普娃的真实情况。
想变牛娃倒也简单,就两个字:努力!
多练几道题摸清套路,运气就可以变成实力。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何时考试成绩都稳定。重要科目逐个攻破,也可以对小升初起到决定性作用。艺多人胆大,特长长大后也可以陶冶情操。
你看,其实大多数普娃并没有家长们想象得那么不堪,牛娃的家长只是更懂得踏出安逸区,化焦虑为动力。
二、你对孩子的教育是投资还是投机?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投资高手一定是有远见不盲目跟从市场变化。投机者则相反,他们更喜欢在价格波动时伺机获取短期利润。其实在北上广这种高度竞争的城市,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道理。
有人认为学习和教育是长期投资,也有人希望走短线花钱买效果。虽然我们更鼓励家长和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但也保不准儿砸个几万块真能开出了个小比尔盖茨呢?
但是,短线投入的潜在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孩子来兴趣了,赶紧趁热打铁报个班。孩子没兴趣了,又心疼得打死也不逼他坚持。今天学美术,明天学数学。身边人都送孩子去补课了,家长也去请个家教。后天同事们都考虑送自己孩子出国了,家长也开始督促孩子学英语。无论是对孩子的人生规划,还是自己的财务支出,都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理解。虽省了一时之事,却无法让孩子找到未来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危险的,如果爸妈自己心里也没底,就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
另外,还有些家长遇到过这样的窘境:
过于纠结孩子的教育支出,在不该花钱的地方撒了银子,但是在该花钱的地方省了钱。这就跟炒股选错股票一样,投入多少,都是亏。
什么才是值得投资的教育资源?
答案:不能复制,不可批量生产。没错,就是教师。
看过电影《无问西东》的观众都明白,教育的实质是精神和品格的传递。故事中的每一个教师角色,一定也曾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和他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成为下一代生活学习上的朋友。
教育不止是情怀,家长们要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地去看待。
因为真正有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很贵的。这种昂贵不仅仅体现在财富上,还有家庭付出的时间,老师付出的心力。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无异于投资了自己的后半生幸福。
三、世上没有牛娃,只有很努力的普娃。
世上本没有牛娃,家长们有了不能被自己孩子满足的期待时,这世上就有了牛娃。世上也没有牛爸牛妈,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认真了,走心了,那么你就是最牛的爸妈。
很多父母因为看到了别人家孩子的好,就越觉得自己孩子很普通。在小石头看来,这是非常不必要的,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很好了。
孩子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习惯,自律性等这类微小的差异,完全是可以从生活细节中的去调整、改进的。
父母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如果父母自身不够自信的话,会很容易夸大了牛娃的光环,认为他人站在自家娃可望不可及的高处。
一个孩子最后能成为普娃还是牛娃,往往就在家长的一念之间。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每个家庭都应该量力而行。教育孩子并不意味着要代替孩子去做“是普娃还是牛娃”这个决定。即使在爸妈眼里普娃也有安逸的幸福,但同样,你为他选择的这份幸福,也让他失去了本可以成为牛娃的另一份幸福。
那个时候,你真能保证自己不会遗憾吗?
其实,世上没有牛娃,只有很努力的普娃。只要爸妈愿意和孩子一起努力,原本不满足的期待也就变成动力和方向。我们以最大的能力协助孩子成长,直到有一天他们可以独自决定要过牛娃的人生,还是普娃的人生。你才真正掌握了这个将普娃变牛的诀窍。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那些了不起的的孩子,就会明白,原来他们也不过是入门更早一些,动作更快一些,方法更对一些。
还好,你和孩子都有赶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