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学生在介绍印度数学的两种计算方法,底下有同学一直在接话,并且不时地坏笑。等小牛讲完后,我问大家谁知道她介绍方法?有两位同学举手。我问谁会她的方法,就只剩下一位同学了。刚才一直在接嘴的孩子没有举手,还扭着头来回看谁会。——这就是课堂中我们最不喜欢的同学表现!
自己最喜欢表达自己,回答问题手举得最高,别人回答一概不听,或者只听别人的毛病在哪里,然后在低下不停地鄙视发言者的小瑕疵——好像我们成人开会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人。在学生中这样的孩子好像一般学习都不突出(有的时候是比较低的突出),在成人中好像一般也都不是单位的领导或者骨干。为什么会这样呢?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连他老人家都一直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害怕自己从别人身上学习时漏掉什么东西,可是我们的孩子和自己呢?我们总想站在舞台的中央,我们总想自己的孩子是那个被不断表扬,不断肯定,不断仰慕的“小明星”,所以我们会主动的替孩子争取表现的机会,因为我们坚信:锻炼的机会越多,孩子的自信心越强!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那为什么我们如此地“尊重”换来的是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呢?因为我们关注了形式上的外在表现自信,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自信的积累。孩子的自信不是敢说、敢做、敢担当(因为这是没有后果的不负责任),孩子的自信应该是别人说的我都懂,别人不懂得我还懂;别人做的我都会,别人做不好的我依然行。正是自己私底下的努力与付出,让自己具备了超越别人的能力、知识、品质和性格,才会在一次次的无形比较中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也才会有由内而外的自信。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孩子高兴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我回答了一个全班都不知道的问题。”我说什么呀?他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课上问《论语》是谁写的,没有人知道。我记得是孔子,但我怕错了。于是下课后我去给老师说,老师说我回答对了。”他在描述的过程中,脸上始终洋溢着从心底发出的快乐!
也许,我不是上台的那一个,但我听完后发觉我比他懂得更多,或者讲的更清晰。也许,我不是那个声音最洪亮的那一个,但是我听出来我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并不比他差,情感更丰富。也许,我不是那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孩子,但我发现我的作品和他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这样的孩子,也许不会语不惊人誓不休,也不会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是,他们一定是自信、阳光的好少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听,不仅仅是礼仪上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表达之前,先记得培养孩子听别人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