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听书笔记

主要介绍了海上丝绸是怎么产生、发展和衰落的。

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谈到古代中国,海洋这个词出现得特别少。

中国是农业国家,海上贸易往来很少。只有郑和下西洋,世界级的航海行动。

罗得里希普塔克是本书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有研究。

古代海上贸易的历史,找到中国应有的位置。

第一,看起来中国并没有海上贸易的传统,那怎么发展起海上贸易?

张骞通西域,开辟出通贯中西的丝路。

古代中国的发展好像和海洋没有什么关系。

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派徐福去东瀛寻找长生不老药。

女人国记录的是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地区。

相比海上贸易,陆上贸易更安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原因是北方的暴乱。

唐末五代时期,商人为了活命,不肯冒险做生意,海上贸易开始慢慢取代陆上贸易。

进入两宋,战乱慢慢减少。

朝廷倡导深耕细作,中原王朝要想跟朝鲜半岛交易,就必须发展海上贸易。

到元代,就跟60多个国家发生贸易。

宋元时期,有很多世界各国导览手册一样的说明书。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

第二,为什么有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成祖朱棣是为了扬国威才派郑和下西洋。委托郑和寻找前一任皇帝朱允文的下落。不然会对朱棣的皇位有威胁。从宫廷阴谋放大到全球视野。帖木儿帝国的崛起。也就是铁木真,他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帝国面积达到580万平方公里,帖木儿东征路上死亡了。

明朝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郑和下西洋是政治外交的一个行动。

如果放在更大尺度,是扩展中国文明的一个行为。

明朝的船队满载丝绸去到东南亚国家。

虽然郑和下西洋是国家推动的行为,也带动了居民的向外活动。

第三,为了打造几百艘航船,就必须打造航海工程,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看似欣欣向荣的航海活动最后戛然落幕?是明朝陷入了财政危机?

朝贡贸易实际上是盈利的。财富并没有流向国外。

为什么海上贸易开始走下坡路了呢?外国使者拿的是中国的纸币,只能在中国消费,所以财富没有流出中国。

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朱棣迁都到北京,当初做燕王的北京,守住国门。

戚继光抗倭,后来被调到北方抗击蒙古军。

为什么明朝的航海业没有像欧洲一样发展起来呢?

有个词叫海禁,管控海上贸易的活动。

有严禁和迟禁之区别。

主要是为了保护安全,抗击倭寇。

明朝的海禁持续时间长,明清海禁,国家安全的问题更严重了。

日本为了逃避国内灾难,就导致日本人民逃出海外。

明朝对海外往来实行严格管控。

明朝末年,郑成功收复了成湾。

只有30多年才实施了严格的海禁。

但为什么都说明清对外锁国政策呢?

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特区,与20多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清朝的海禁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的管理,并非严厉禁止。

都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做好准备。

闭关锁国是西方国家的视角,实际上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

英国圈占土地,要求减税、免税。谁愿意呀?!

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就会挨打。

回顾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发现中国从唐代就开始有海上贸易。明朝以后,由于国家安全问题,开始规范海上贸易。一定程度规避了海外的入侵。但被西方国家大写特写描述成闭关锁国政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