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它还有一个有趣的中文译名叫《一路玩到挂》。
一个博学的黑人机械工,一个暴脾气的亿万富豪。两个人被告知自己身患绝症生命期限只有不到一年的时候,列下遗传遗愿清单不顾一切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去实现。
实话说,当看到两个年龄数加起来超一个半世纪的老头从万里高空往下蹦的时候,莫名有一种豁达与感动。
但影片最令人感动的,却是故事背后细腻的两条感情线,人们疑惑,且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一个是关于人生愿景,另一个是关于亲情。
生命倒计时了,我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电影中两个老人感慨“45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而自己却还没来得及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可以活出最喜欢的模样。可是对于自己需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却总是无知又迷茫,别说实践了,根本连努力的方向都不知道。
电影中的卡特是希望成为一名历史教授,家庭责任、以及对改变的恐惧让他变得犹豫不安,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也是他决定在生命所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孤注一掷做自己的最主要原因。
很喜欢“向死而生”这么一个观念,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时,可以试着假设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会真正想做什么事情。
我们将这些“向死而生”逆推而出的追求和目标称为“人生愿景”,但如果像《遗愿清单》的两位主角一样临死之前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了解的周期太长,而代价也未免太大。
工作上所向披靡,却折兵于家庭
影片中另一耐人寻味的点就是:无论是家财万贯如科尔,还是家庭圆满如卡特,他们都不那么幸福,原因很简单:和家人的沟通上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科尔与每一任妻子都相处不来,又因干涉自己女儿的婚姻与其关系破裂,十几年都不曾来往,孤老病床;
与妻子携手相伴45年的卡特,在将最后一个孩子培养成人之后,夫妻之间已不复如初,充满了陌生。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逃不出的永远都是与自己和与他人的相处,人际相处贯穿生命的始终,尤其是和家人。没有办法及时进行疗愈,家庭裂痕当然会越来越大。
当卡特突然重拾妻子对他的爱,科尔十几年之后终于敲开女儿的门并亲吻自己的小外孙女之后,他们真正获得了幸福。屏幕前的我们也舒心一笑。当然,也会开始反思——我们和自己家人相处中是不是也不那么顺畅?那么,该如何扭转这个情况呢?
尽早自我认知,掌握生命主动权
幸福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不管是尽早明确自己的人生愿景还是跨越情感鸿沟,都是一种关于“相处”的学问: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