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Deadline(最后期限)那些事

图片来自网络

01

有一样东西,从小到大与我们如影随形,那就是Deadline(最后期限)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英文的表达Deadline,直译为死线,越过了这根线就会死的很难看。

小的时候,老师说:今天放学回家必须做完这些作业;爸妈说:九点之前必须把钢琴练完/试卷写完;小朋友说:借你的玩具/书,明天一定要还给我......

长大后,老板说:今天下班前赶完这个报告;这个季度结束前完成这项销售任务;客户说:这个月底必须把那批货赶出来;供应商说:下周五之前把货款结清;女/男朋友说:晚上六点之前赶到某某餐厅;这个周末之前把某东西买回来/修好;信用卡所在的银行也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您的账单还款日为本月28号......

就连所有的火车/汽车站、机场都纷纷告诉你:几点几分请务必赶到,过期不候;商场、超市也会提醒你:晚上十点之前请务必结账离开......

“最后期限”就如同魔咒一样,时时刻刻都可能在我们脑海边响起,把我们逼到角落里,让我们再也无从躲避。

有人喜欢“最后期限”的吗?从人类的本性而言,答案肯定是:不喜欢!这玩意儿大大束缚了我们追求自由的天性,常常让我们好端端地生出些焦躁与不安来。

在“最后期限”面前,我们有时也会不自量力地想要与之抗争:再往后推一个小时吧?明天吧?下个月吧?明年吧......

然后,我们会因为错过deadline而一次又一次吸取到血一般的教训:错过了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错过了最重要的约会,错过了升职机会,错过了飞机,错过了最后一班车,错过了梦想实现的机会,错过了最爱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02

既然“最后期限”这么可恶,为什么我们还要允许它处处存在?把所有的“最后期限”都取消岂不大快人心!

事实上,无数事实证明:“最后期限”不但是第一生产力,简直是人类进步的驱力。首先看看“最后期限”在我们学习方面是怎样给力的。

我们MBA期间,每一门课程,都有严格的进度安排,并且每一项都有“最后期限”:哪一天完成小组作业,哪一天上台做陈述报告(presentation),哪一天笔试,哪一天交最后的课程报告。

假如没有“最后期限”,我们的小组讨论要么永远聚集不起来,要么永远讨论下去没有任何定论;陈述报告的PPT也永远完不成,上台陈述更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不了了之,笔试和最后的课程报告也将会被一推再推——最后,这门课程根本都没有办法顺利完成。

然而,有了“最后期限”,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该干什么大家都自觉提前安排好时间,再忙再多的借口也都不再是个事儿,即使是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也都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不可谓不高效。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毕业论文。从开题报告,到收集资料,到初稿,到定稿,再到最后答辩,差不多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份3万字左右的论文,并完成答辩。

如果没有“最后期限”,我连选题都定不下来:写这个挺好的,写那个也不错啊;如果没有“最后期限”,也没有办法开始动笔:还没有构思好,明天再写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别说一年,就算三年,恐怕都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来。

感谢“最后期限”,逼着我不得不“动笔”,即便再不满意自己写的东西、也要硬着头皮去写完,再一遍遍修改......这项我原本以为不太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最后不但完成了,而且完成得还不错(被学校邀请给后一届学弟学妹们分享毕业论文写作)。

“最后期限”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仅治好了我们的懒癌和拖延症、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行动力,也使得我们避免因追求“完美主义”而落入“无为”的陷阱。

图片来自网络

03

“最后期限”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亦是功不可没。

以前“朝八晚六”上班的时候,为了赶6:30那趟车(这样才能确保上班不会迟到,不要问我为什么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魔都还有无数小伙伴依然如此),必须每天早上5:50之前就要起床。

那时候的我还“很年轻”,而年轻的最大标志之一就是晚上很晚睡,白天睡不醒,睡眠时间也比现在要长得多。

然而,“那些年”我竟然真的能够坚持每天早起。闹钟一响,立即起床,继而开始争分夺秒地换衣服、洗漱、吃早餐等等,为的就是能赶上6:30那趟车,为的就是上班不迟到。

创业后,上班时间也没规定得那么死了,虽说为了约束自己以及公司里的同事们,也有明文规定九点上班之类。可是再也不用打指纹或刷卡,于是渐渐地,上班就没那么准时了,有时甚至想:晚点就晚点吧,在家里,手机电脑上,一样也可以处理一些事情......这样一来,上班时间就越发“随意”了。

最近在家带小宝,由于晚上要醒来N次,睡眠质量一落千丈,加之再没有“最后期限”在后面追着跑,起床时间完全凌乱了,也已无法想象每天早上5:50起床是怎样的体验。

若没有“最后期限”的督促,竟连起床都成“困难户”了,更别提其他类似于业绩达成、项目进展之类了。

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朋友Z在北京的时候,我们每年还能趁她出差上海时见上一两回,自从她搬到上海居住以后,反而见得更少了——经常是约来约去,不是我有事就是她有事,然后不知不觉一年都过去了我们还是没能如愿见面。回想我们最近的一次见面还是去年年初,我们一起去见另一个来上海出差的(我们共同的)朋友。

似乎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同在一个城市,见面“有的是机会”,不着急啊,迟早会见到的;然而远道来的朋友,往往停留时间有限,如果不立即排除万难约起来,一旦错过,下次见面就不知会在何时了。

正因为潜在的“最后期限”给我们这种紧迫感,反而促使我们立即行动,于是一般都能成功地聚起来。

由此可见,“最后期限”虽然让经常我们感到焦虑、紧张和不痛快,却为我们离开“舒适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否则,人们想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惰性、立即采取行动,该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P.S.我最近更文明显以前那么勤奋了,“写到一半就作罢”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给自己一个“Deadline”啊~~

你们呢,是否也对Deadline又爱又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