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高效学习技术认为,所有的学生学习的问题,既不是由先天智力造成的,也不是由学生的主观意识造成的,其本质是源于孩子情绪状态不佳、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没有积极稳定的学习习惯、缺少指导思维加工的系统方法,以及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系统这五个内在因素。
刘热生老师在书中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上面五个内在因素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明白其内在逻辑。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五个因素
1. 情绪状态。
纳尼?学习会受情绪的影响。没错!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比如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听讲情况等,忽略了孩子的情绪状态。但是,如果你听说过冰山模型的话就会知道,情绪状态犹如隐藏在冰面下的巨大冰山底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左右人的行为表现。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很可能就是由于情绪状态不佳造成的。
看得到的是我们的行为、经验、知识、技能,而看不到的是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品德、动机等等,这些隐形部分却恰恰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书中举例,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造成不喜欢相应的学科,最终造成偏科。这句非常触动我,因为我在上学时期的偏科就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进而不想学这门学科。而我喜欢英语,也是因为我喜欢英语老师。
而由于考试失败造成考试紧张而形成考试焦虑,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
这句话让我想起闺女最近经历的期末考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焦虑了。本来想发一通牢骚,问问闺女这学期到底怎么学习的,为什么有些学科考得那么低。但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想到上学时候的自己也有没考好的时候,至今都能想起那种因考不好而心情低落无助的感觉。转念一想,考不好闺女心里也很难受吧,甚至比我要难受。努力了一个学期,结果却出人意料。想到这些,我不想再发牢骚抱怨,转为安慰,和她一起挨个分析了试卷中的错题,逐一查看丢分情况,寻找丢分原因。我想陪她一起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总结反思,陪伴她一点点进步,是我们俩共同的修行。
2.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思维过程中的原材料,知识结构建构的是否合理奠定了未来学习的基础。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
学习是为了把老师教的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吗?是为了背过标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吗?对英语学习来说,这条路行不通。
那么学习到底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堂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到,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能力是什么?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到,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其主体、核心和基础应该是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能力有三个特点: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可再生的东西。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通过理解素养和能力,我们会发现,学习是为了一个人能够形成核心素养,具备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会助力学生把散落的知识碎片一点点串成美丽的珍珠项链。如果学生头脑中只是一些知识碎片,而不是一条珍珠项链,那么他需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建构的过程,就是串项链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
3. 思维方式。
我认为这里说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考,它是获取合理知识结构的途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到思考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根据的思维。以事实、数据和已经得到证实的知识为依据进行的推论和思维。
第二,有条理的思维。即周到、系统、有逻辑的思维。思考是要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规律,从无序中生成有序。
第三,有深度的思维。即直抵事物本质的思维。
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反思。李笑来说,反思,不仅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每日学习过后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有所省察,回溯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低效,逐步调整改进。反思也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需要在一开始刻意练习,直至大脑中形成特定的脑回路。
4. 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制约学习的重要变量。
5.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对自身的调节、监督、规划、管理自我资源的系统。
以上五个因素互有关联。如果我们想要稳定的情绪状态,就需要对自我情绪有所觉察,这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元认知能力的体现。而稳定的情绪又离不开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训练方式就是反思,不断反思,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隐性因素(情绪、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外显行为。思维改变了,行为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书中说:改造思维是解决行为和习惯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