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区别对待对人的伤害到底有多大?(1)
你热爱什么,就抽时间去做什么。人生短短数十年,总该为自己的热爱留出一席之地。我特别喜欢写作,这个爱好的种子,早在我童年时就悄悄埋下。
从小到大,我在家人的区别对待中长大,内心积压了太多无法言说的苦闷。写作,成了我唯一的宣泄口。而爱上写作的根源,又与我爱看书的习惯密不可分。
记得九岁那年,我随父亲回他老家。那里的孩子普遍比我大,周末无人陪伴,我只好独自探索。偶然爬上那个低矮的二楼,发现整整一屋子书。于是我蜷在角落,一本接一本地读——从小人书到《故事会》,从童话神话到那些当时还看不太懂的爱情小说。那个暑假,我的世界被文字点亮,内心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没有那段沉浸阅读的时光,就不会有后来写作的灵感。
常有人说我写作有天赋。可哪有什么天赋呢?不过是一个没人关注的“可怜小猫”,在孤独中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我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一年家里宰鸡,奶奶对着我一岁的小堂弟慈爱地说:“给你吃鸡腿。”我也小声说想吃,她却充耳不闻,只顾逗弄堂弟,甚至转头对我恶语相向:“我把你看透了,不是个好料。”那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我心里。那是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什么叫“区别对待”,也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对待带来的伤害可以如此深刻。以至于成年后,奶奶想见我,我都婉拒了。不是不原谅,而是那种伤害太锋利,每次想起仍会头皮发麻,如影随形。
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外婆。无论我什么样,她都坚定地护着我。小时候调皮,舅母要揍我,外婆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拦着。我吃了多少亏,她就给我“报多少仇”。她给我的不仅是保护,更是一种底气——让我性格里长出了果敢、勇气、不服输的韧劲。因为有她撑腰,我从小就敢斗天斗地,不怕任何欺负。
今年七月,外婆走了。五月我专程回去看了她最后一眼。她的离去,让我内心最深处的力量仿佛被抽空。我学了美容,却没来得及给她做一次脸;学了按摩,也没能为她按过一次肩。这种遗憾成了我心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像外婆那样为我拼命、为我“报仇雪恨”了。
于是,我把这种生活的无力感全部倾注在文字里。长大后,我们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奔波,还要面对“嫁不出去”的闲言碎语。区别对待的伤害到底有多大?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它让我敏感、好斗、好争,直到外婆离开,我才真正放下。因为她不在了,我内心那个最坚硬又最柔软的部分也随之沉睡。
外婆在我生命里,同时扮演了母亲和父亲的角色。小时候,她和外公怕我将来嫁不出去,一遍遍教我做饭、炒菜、活面,尤其是擀面条,反复地教、耐心地讲。外婆甚至想过为我招个上门女婿,只是被父亲拒绝了。
回想这一生,唯一让我体验到“无条件的爱”的人,就是外婆。她不因为我聪明与否、美丽与否才爱我——她爱我,只因为我是我。这种偏爱,成为我跌倒无数次又能爬起来的底气。它让我无所畏惧,敢与天地相争,永不服输。
生命中遭遇的区别对待太多,对人的伤害也真实而持久。但外婆用她的方式告诉我:总有人会给你毫无保留的爱,让你知道,你值得被珍视。
后面的文章,我会慢慢写下这些故事。此文,仅是一个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