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06篇。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12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则论语非常有名,争议也比较大。
子路问孔子,怎么侍奉鬼神呢?“事鬼神”,就是侍奉鬼神、祭祀鬼神。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问:你还不懂得侍奉人,怎么懂得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说,我斗胆请问,什么叫死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尚且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呢?
这两句话很精彩,可以说是孔子的生死观、宇宙观的展现。
但也有人说,孔子这是答非所问。我们就探讨一下孔子为什么这么说?这在《孔子家语》里孔子有清楚的表述。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这次是子贡来问死的问题,死了是有意识的么?还是没有意识的呢?这种问题,是终极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好奇吧。这次孔子回答的比回答子路的内容要多很多。但孔子还是回避了正面答复。而是分析了一番“有知无知”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如果我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意识的话。那么孝子们就会忙着去考虑死后的问题,甚至会忽略了活着的人;而如果我说人死了之后,就没有意识的话,那么不孝的人抛弃甚至不会去安葬自己的父母了。所以说死后有知和无知,造成的社会影响都不太好。孔子最后还说“有没有知,不是今天着急的事,以后你自己自然会知道的”。
孔子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回答,关键看这个问题对提问者、当时社会,还有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现代人所说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早在孔子时代就非常重视,这类问题,不管你如何回答,都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候宁愿选择不回答,宁愿冒着被嘲笑,这就是孔子为何被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之一。
庄子在《齐物论》里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解释: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 存:保留;论:讨论。把六合之外的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因为:1、讨论一时半会不会出结果,易于引起空谈,空谈不仅误国,更误自己;2、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都会在社会上造成误导,不利于个人及社会。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反观我们现代的好多名人、甚至不少媒体,说话都比较任性,不考虑社会影响。
这也是孔子一个重要的态度:看当下。这也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不尚空谈、经世致用的传统。这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时,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神鬼、生死、灵魂等问题也日益成为不少人关心甚至研究的对象。现在西方科学界对这门科学的研究很热衷,也有“灵魂学”、“神秘学”正在积极研究。
很多人讥笑孔子说不出生死、人鬼之理,其实他的认识是很深刻的,理解得透彻,所以说得很简单。分析道理分析得越简单的人,往往说明他自己理解得很透彻。既然生死人鬼是一理,那么深刻地认识、理解了生,自然就懂得死。
懂得对待人的根本是诚敬之心,那么侍奉鬼亦然,关键也是一颗诚敬的心。佛家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就是这个道理。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