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余额不足的暑假,开启《给语文教师的的新建议》第二章节《从新手到卓越的课堂修炼》的阅读时光。对于这本书我读得比较慢,不想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过一遍,我需要深入进去深度阅读,才能有所收获。
在《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里,张先生给我们分析了听了很多课,但依然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的原因:听得多不一定就能讲,欣赏水平不等同于实践水平。“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理念,一万个老师有一万种风格。不停地听公开课,如尽享饕餮大餐,却无暇研究烹饪之道。”
在无数次的听课中要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风格,及时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反复听,反复练习模仿,进而对其进行创造,最终成为自己。犹如练习书法的“读帖”,“读帖”多了自然而然上升到自己的形式,把那些和自己相仿的优秀教师的风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里张老师也提到有老师备课让他指点教案设计,对方发过来时洋洋洒洒近万字的一份教案,不由地唏嘘,老师的每一句话学生有可能回答的每一句话都在上面一一列举出来了。
其实在一线的教师对教案并不陌生,每天朝夕相处,对公开课的教案更是细细打磨,精雕细琢,力争公开课上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般自由。看到此,想到自己对待公开课和教研课的态度真是不够认真。去年有幸被镇里点将让我准备一节观摩课,原本对公开课很抵触,刚开始心有不爽,但明知推辞不了,就准备吧,在我们试了一遍,就不再试讲了,当时去镇中心校,借外班学生上课,没有太多的预设,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们一张张笑脸相迎,小手举得高高的,积极,踊跃,完全看不出我们是初次见面。整节课下来自然流畅,简单大方,受到一致好评。
我的教案设计也极其简单,一张A4纸用了三分之二,或许和我这个人一样,喜欢简单,讨厌繁琐。张老师说得好:把教案写短一点,课就自由起来,潇洒起来,灵动起来。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
无论课堂或者教案,都要删繁就简,简约简单。当然对于入职之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备课都要多花功夫,“用一生去备课”力求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做到娴熟轻松驾驭课堂。
教学和人生是一样的,做到简单极致之时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都是好时光。平常的日子里,更多的是平淡中诞生出无穷的趣味儿;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翻炒出诱人的香味儿。人简单,生活就简单;心简单,生活就快乐;人心简单,生活就幸福。
人生和课堂一样都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舍去可有可无的,留下最重要的,然后,做一个纯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