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与学生零距离吗?
作为一名新教师,为了能很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我常以“晓月老师” 自称,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他们也乐于向我倾诉真心话,这让我很享受。可一段时间后,他们越来越“放肆” ,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我“晓月”,甚至课堂上也与我扯开话题开玩笑,在我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也满不在乎。我不得不严厉起来,让他们收敛一点,结果他们感到很不解,认为我变了。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导我: “平素要不苟言笑,而且离学生远一些,他们自然望而生畏,对你捉摸不透,何患搞不定?”合理距离,亲而不纵,威而有度
师生之间,该是“零距离”吗?著名的“刺猬法则”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冬季里,两只刺猬觉得冷,
于是拥抱在一起, 以此取暖,结果都被对方的刺扎痛了,只好分开。但寒冷又重新袭来,于是又彼此靠
拢,就这样,在一次次的伤害和靠近中,刺猬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让彼此
受到伤害。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人与人之间也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要建立友好或亲密的关系,又要
保持一定的自由空问。教育也如此,师生之间不应形同兄弟、不分你我,也不该壁垒森严、界限分明,因为过远则有疏离之感,过近则有戏谑之忧。
那么,师生之间, 保持怎样的距离才合适?合理的师生距离应是“亲而不纵”“威而有度”,这才
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可敬可亲的师者形象。正如《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中写道:“不要和学生
过分亲密, 要适当保持点距离,但态度要友好, 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和亲近。”教师勇敢地抛掉师道尊严,努力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 试图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本无可厚非。但这要求在具体行动上必须预留空间,给彼此留足缓冲的余地,这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充要条件。而该教师显然走入一个极端,与学生打成一片,于是师生问建立了新的平衡感,一旦这种平衡感打破,学生反而认为自己受伤害了。可见,这种零距离的交往,潜伏着很大的隐患。而如果希望能通过端着架子来实现高高在上的权威,这无疑又会增加师生之间的疏离感,让学生无法亲而敬之。
如何做到“亲而不纵,威而有度”?需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分寸。尤其是言语上的分寸,不与学生开过度的玩笑,更不能是低级的玩笑, 把握好亲切和威严的尺度,这个分寸最考验班主任的智慧。因人而异。坚持原则问题上的一视同仁,又在处理的细节上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保持不同的距离,这也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表现。比如对自卑的学生,不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而对强势、泼辣或是毛糙的学生,不妨稍稍远一些, 以免他们“得寸进尺” 。因时而异。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我们由衷赞美,拉近距离;而当他们犯了原则性过错时,不妨施威,以维护规则的严肃性。因地而异。在课外,不妨与学生一起娱乐,拉近彼此的关系;而在课堂上则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课堂质量的需要。因事而异。一些细小零碎等非原则问题, 多是学生的无心之失,不妨多留一点空间, 多一些柔性,以维持原来的亲密关系;而学生犯了原则问题时,班主任要严格执行班级的规则,多一些刚性,这样才能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加强自我修炼。比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或是渊博的知识等等,来增加自己的“分量”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佩自己,这才是立威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