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散文||贵阳百年之根
踏入贵阳一中校门,银杏叶滤下的阳光在青石路上洒下流动的金斑。前方,“百年之娇”雕塑如一本巨书在风中舒展,银质绸带交织成“GY”与“一”的抽象符号,顶端的飞鸟振翅欲破空而去——这是1906年李端棻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时埋下的文脉图腾,书本基座上浮凸的金球,恰似文明火种在历史长河中明灭流转。
绕过雕塑,正本书院的青瓦白墙赫然入目。这座嘉庆五年由布政使常明创建的书院,门楣上“正本清源”四字已斑驳如史册残页。指尖抚过廊柱,仿佛触到光绪二十九年贵阳府中学堂的晨读钟声,那是现代学制在黔地的第一声啼鸣。此刻檐下坐着素描的学生,铅笔沙沙声应和着百年前诵读《格物致知》的余响。书院东侧立着王阳明石像,先生袖手遥望翠山,“知行合一”的训诫已渗入每寸砖石——科创中心里,学生正调试机器人关节,屏幕上代码如瀑流泻,恰是古老心学在数字时代的枝繁叶茂。
漫步至苾园桃李,春樱碎瓣浮在丫丫湖面。忽闻清越吟诵穿透花雨:“我欲一中避世心,却于二五逢春媛”——诗词大会上的少年以代数入诗,公式与平仄在春光里翩然共舞。不远处“逸栖晓月”亭台倒映湖中,天文社成员架起望远镜,镜头对准星海的刹那,百年前首任校长李端棻倡导“格致之学”的愿景,终于在此刻具象为瞳孔里的璀璨光斑。
骤雨忽至,众人避入音乐厅。台上高二学生排演《再见老张》,幕布映出“沙驼剧社”的徽标。1937年抗日烽火中,师生们以此名号编演《放下你的鞭子》,将舞台化作战场。而今少年演绎当代亲情困境,泪光中闪烁的仍是“心怀家国”的精神基因——戏剧在此非消遣,而是代代传承的灵魂刻刀。
行至校史馆,周逸群烈士的照片悬于展厅中央。1924年,这位后来的红军将领在此组织“青年互助社”,油印刊物上的笔迹仍力透纸背。展柜里并置着两件文物:乐森璕院士捐赠的地质锤,锤柄磨痕记录着贵州矿脉勘探的艰辛;谢六逸的《文学概论》手稿,字里行间奔涌着新文化运动的激流。革命热血与学术星火在此交融,铸就一中人“勤慎朴实、自强不息”的魂魄。
暮色浸透筑光早樱时,心理咨询室的暖灯次第亮起。团体沙盘室内,学生用微缩模型构建心灵图景;情绪宣泄墙吸附着少年的隐秘创痛。这座百年学府早已超越课业授受的桎梏,以“三全育人”的襟怀,将生命关怀织入教育的经纬。
更深时分,风雨连廊亮如星汉。教师办公室灯火未熄,教案上红笔勾画的“一课三备”方案——预案、共案、个案三重精研,恰似先贤治学的三重境界。窗外“百年之娇”雕塑沐在月光中,飞鸟的翅影投在科技楼曲面幕墙上,与机器人实验室的电子星光叠印成奇异的光谱。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默契:飞鸟衔着的金球落地成种,根系穿透两个世纪的岩层,终在观山湖畔长成教育的参天巨木。
离校时回望,翠山八景在夜色中隐为黛色剪影。这座从书院根基里生长出的现代学府,将李端棻“开黔中风气”的初心化作了五育并举的繁花。所谓百年之根,不在琉璃飞檐间,而在沙驼剧社少年含泪的台词里,在创客实验室不眠的灯光下,更在那些把“勤慎朴实”刻进骨血,又将“自强不息”写入星海的年轻魂魄中——那才是穿越时空的真正根系,深扎于历史,却永远向未来伸展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