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不终
月前,我和几个小伙伴的亦喜工作室,诞生了第一件设计作品,是三枚复古黄铜书签尺。它犹如我们连通外面世界的一个媒介,把更多的人、更多的声音带到我们面前。
坦白说,这个小家伙的境遇冰火两重天。
喜欢它的人,辗转寻来,下单购得,不吝言辞地将诸多赞美赠予这枚伴读小物。那些话,令我们开心又温暖;那些美图,比它停留在我们手中时更美,这让我们大感欣慰。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微信店铺的后台,我们猜测,是那些对它抱有欢喜心的人,把它作为礼物分享给了更多人......所谓好物遇知音,彼此的欢喜心大抵便是如此了吧。
循着书签找上门来的,还有几家官方和民间的艺术机构。和停留在我们脑海里的陈腐偏见不同,他们积极、热情,带着满满的诚意而来,很认真地和我们探讨未来合作可能......这一切,也让我们备受鼓舞。
但,迎接「月读」书签这个新生儿的,并不尽是欢迎之声。一部分人喜欢,必然有另一部分人无感;有赞誉,必然也少不了冷遇......这是二分世界的必然。
在一次成功的预售活动后,我们找到一家阅读类的文化公众号商谈合作,希望借助他们的平台正式推出产品。然而沟通过程并不顺遂,即使对方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国民阅读习惯提升,但对这款阅读周边产品的市场前景仍然犹疑不定。
因为钟爱这枚书签,我的一位多年好友,将它献宝一样地捧去推荐给公司行政,热心肠地建议:如果把它和一本书搭配在一起,作为给员工的入职礼或是生日礼,想必很有意义。行政姑娘干脆利索地拒绝了:现在打开手机,推送的文章看都看不过来,电子书随处可得,谁还会看纸质书?谁还会用书签?
朋友为此颇有些愤愤和难过之意。反倒是我,听后开怀一笑,开解他:不必难过,我们没有那么玻璃心;也请你知道,我们所走的,并不是一条提供大众商品的路径;换言之,我们只为一部分人,甚而只是少数人,设计出能够得到共鸣的作品就足矣。
▼
前几天,和一位爱读书的姑娘聊天。姑娘感叹,现在身边阅读纸质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乐在其中的她,已然在周围人的眼里成了一个有些落伍又有些装腔作势的异类。她有时也困惑,不知道是该放弃还是继续,不知道是该回归“正常人”之列还是继续做个人群中的“异类”。
借着这位姑娘的困惑,我审视了一下自己和周围朋友的阅读行为,发现电子书和纸质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
手机、ipad、kandle为我提供了随时随地阅读的便利性,地铁里、公交车上......凡人多之处,或出行在外,又或者有随意翻阅多本书的需求时,电子书都有纸质书难以媲美的天然便利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纸质书的消亡。以我为例,但凡别人推荐的我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又或是看过电子书后认为值得收藏的书籍,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来纸质书再次重温、深度阅读。捧读纸质书带来的那种阅读快感和享受,是电子书所无法给予的。
像我一样,鱼和熊掌兼得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吧。
阅读是件很个人的事情。读与不读,在什么介质上面读,读些什么内容,统统属于个人喜好和个人选择,不可强求,也强求不来。
刚刚欧洲一游回国的朋友,对我说起一路所见:在欧洲国家的地铁里,大多数人低头所向的,是一本书,而不是一部手机。朋友感叹说,阅读一事,对一些国家的人来说,是自由呼吸的空气,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而在当下的中国,是雾霾穹顶之下的一口新鲜空气,是生活里的奢侈品。
▼
因为眼下电子阅读的风行和国人阅读习惯的淡薄,就对纸质书的前景看淡,我对此观点倒是不敢苟同。从我的眼睛里看出去,看到的是另外的一些风景:
我曾在某些周末的清晨8点10分左右走近图书馆。在8点30分才会打开的图书馆大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两队人马。那些无声攒动的人头,会让你因为有如此多的同路人而心生温暖。
我也曾走进零点以后的通宵书店。当整个世界都安睡的时候,那里依然灯火通明,收银机依然不时会响起,座位上、书架前、拐角处、楼梯上、角落里,依然会有人捧书夜读。
我也曾付费订阅过新世相的图书馆服务。从去年7月图书馆开张以来,到去年年底,短短4个多月时间,该图书馆已经迎来了5万多会员,平均每人每月的阅读量约是3本纸质书。
我注意到微信读书里的好友头像越来越多,这或许也意味着,身边走进深度阅读世界的人越来越多。
我也看到有书共读、十点读书会等各种社群读书组织正在兴起,我听闻有几百万人加入了有书共读行动,并且这个令人咂舌的数字每天都在急速增长。
我的几位有着良好阅读习惯,但因为近期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读书的朋友,甚至因为近一个月来,没能静下心来完整读完一本书,而心生焦虑。
即使是一个还没有将阅读付诸于日常行动的人,我也从不怀疑TA打心眼里将读书一事归于美好。
再看看当下的年轻父母们是如何大量购买书籍、重视培养自家孩子的阅读习惯,就不难发现,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沉迷于做一个手机低头族,但对于下一代的期待,更多地还是回归到了书本里。
以上所列种种,无一不在提醒我,纸质书从未从我们的生活中真正远离。
▼
这个世界并非完全是我们眼中望出去的样子,乐观也好,悲观也罢,你要相信,它不会一成不变地固守在原地,终有一些力量会改变潮水的方向。关于中国的读书文化,这一两年我所感知到的是——有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正因为此,我们愿意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愿意做一次小小的尝试,看看有多少人会为自己心爱的书籍精心挑选一枚称心的伴读小物,也想看看有多少人会因为一枚上好的书签触动阅读的兴趣。
如果在今天,深度阅读和仍旧保有阅读纸质书习惯的人仅仅还是势单力薄的少数派,那么明天呢?后天呢?我期待答案水落石出的一天。
同样,我也好奇,一直站在路口耐心等待红灯变绿灯才通行的少数派,会不会变成明天的大多数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会终结于哪个时代?
因此,我在聊天的最后,向那位困惑的姑娘建议:不必从众、不必随大流。如若心怀美好,你该习惯泰然自若地做个少数派。
Endless
如若心怀美好
你当泰然自若
文 | 剧不终
图 | 由书签的新主人们给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