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年时,就曾听大人说过,邻居家还藏有一个装古代官帽的盒子。可是,官帽却早已不见了。当时我们做孩子的就很好奇,官帽是个什么样子的?官帽没见过,见见盒子,总是可以开开眼界、饱饱眼福吧。又作想:既然有官帽,哪咱村里以前不是出过官员的?
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邻居家装官帽的盒子。当年少不更事,心又胆怯,不敢开口向大人提此要求;到了现在,邻居家的房子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拆了还建,家具也几经搬迁的折腾,那个老旧的盒子,相信也不会有谁用心地留存它了。
读小学后,稍微认得几个字的我就开始留意悬挂在村里门楼上的牌匾和村里的拴马石,结合村里一些老人对祖先的传说,开始寻找自己家族的文化基因。后来我从县里的《杨氏族谱》和《钟山县志》上找到了我的故乡——钟山县凤翔镇同古坝村,里面有不少相关的文字记载。终于确定,我的祖上是有文化的,这不是阿Q精神,不是自我安慰。
然而,到了我父亲这里,他就成了只认识自己名字的白丁了;母亲也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大锅饭、大联队的日子里,父母尝够了不识字的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算计。到了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了,各家各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富奔小康,目不识丁的父母因为不识字,更加百事都落后于人,生活也更加艰难。为此,父亲常常对人叹道:不识字,就是睁眼瞎,就是死半截啊!
父母没文化,偏偏又生了我们七个子女,日子越发贫寒。七个子女一字排开,挨着肩长大,衣服可以老大穿了老二穿,以接替着穿的方式应付,可全家十口人的嘴却不容易对付,每天张嘴就要吃饭,每个孩子都要念书,平时的人情往来也要顾及,父母为此种种愁断了肠。每年青黄不接时,我家口粮总不够吃,父母总要低三下四地向亲戚和邻居借粮,然后凑合着家里不多的红薯得以饱腹。
当年日子虽苦,父亲却能乐观生活,他说“贫穷不三代,富贵不千年”。听来好像在理,可仔细一想,千年毕竟比三代长久啊,可父亲却常用这句古语鼓励安慰自己和我们。让我们心生希望,似乎三代以内就可以脱贫致富了。
儿女,永远是父辈的希望;子女的教育,永远也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父亲确信儿女长大后,就能改变现状。父亲有他自己的哲学:孩子多了,总有一两个是好苗子。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就不相信一窝狗崽,没一个是好的?”父亲不识字,讲不了过庭之训,为了鼓励我们用功学业,常常在吃饭时不经意地说:“你们要勤点读书哦,要不就回来跟牛屁股(务农),一生一世像我和你娘一样累生累死。”父亲的话朴实浅白,比喻形象,无形中就给了我们一种压力。
我的姐姐、哥哥和妹妹们都不笨,但都是或念完小学,或念完初中后,看到家里太穷,就都主动放弃升学了。因为家境委实贫寒,农活也缺人手,经济更需要帮补。哥哥、妹妹们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自我牺牲求学机会,先后都去了打工。
父亲感觉我可能是根读书的苗子,有意在我身上倾注心血,示意家人不管怎样也要保障我不能因贫辍学。记得为了鼓励我,有一年立秋过后,地里的花生拔了回来,我和父亲在瓜棚下摘花生荚果,父亲对我说:你见过村里门楼上悬挂的进士牌匾和巷子里摆放的石桅杆了吧?咱村里是可以出读书人的,清朝时出过不少贡生、举人和两名进士呢,那些人都是咱的祖先。就是现在,咱村里也有不少人考上大学,读了博士,到外面工作呀。那些匾额和石桅杆不是挂着好看,摆来好玩的,是用来激励你们的。我不识字,但到了你们这一代,咱家里不能没有一个读书的人啊。我听了,从此更能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对我寄予了厚望和长远寄托的。
一九九五年夏天,我考上了梧州的一所中专,尽管学费高昂,父母还是开心自豪地笑了。那年的中专,县里还包分配,入学后就相当于取得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因此,我的分数虽然超过高中录取线几十分,但还是选择了就读中专。那种读高中、考大学,进北大闯清华之类的远大理想,还是先不去考虑吧。毕竟,富贵人家论享受,贫寒之家求糊口,能跳出农门,有份工作,就是距离我们农民子弟最近的富贵。我们家从此有一个跳出农门的人了。一个文盲的父母,培养出一个中专生,这在当时的农村,也不失为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
中专四年,父亲为了供我读书,耗尽了心力。一九九九年我毕业后尚未参加工作,父亲就病逝了。他没能看到儿子参加工作,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他的早逝,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缺憾和伤痛。回想起来,我在四年的中专生涯里,稍稍能让父亲感到供儿子读书是件值得的事情的,是我在学校里多阅读多练笔,涂鸦了些文字,并有部分稿子得以发表出来,得到了些许的稿费。父亲看到我发表出来的豆腐块居然能换来钱,憨笑道:“原来排列排列这些字,也能得钱的呀!那书不白读了。”
父亲去世后没多久,我参加工作了。所谓长兄如父,为了带好头,教育好年幼的弟弟,我供弟弟读小学读初中。不曾想,因为少了严父的管教,弟弟不专心学习,初中最后一个学期还没读完就嚷嚷着要去打工,被我反复劝说后三进三出镇里的中学,我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他读完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连毕业证也没拿到就去了广东打工,从此在广东的工厂里,干起了最低端最没技术含量的活儿。
好在,数年之后的今天,我家在农村的两个侄女一先一后争气地考上了师范大学。我家侄辈多,有多少读书的苗子尚未能预知,但最起码,家里的下一代又出现了读书的苗子。父亲一心要我们传承的文脉,又逶迤着传下来了。
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是家族的门面。作为圣贤的曾国藩尚且不愿子孙代代出富贵,但愿子孙代代出秀才。作为文盲的父亲和平庸的我,就更不敢寄希望于子孙富贵了。家里有读书人,世代能出对家国有用之人,便是荣华幸事。看到子孙后代不断文脉,代代有读书人,为续文脉而付出巨大代价的父亲也该含笑于九泉了。
曾经,网络上有人发过一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我看了不敢苟同。其实,将相本无种,尽从勤里得。在现实生活中,命运的手掌里是有漏网之鱼的。古今中外,无数的名流不也是出身寒门么?只是,寒门要出贵子,需要加倍努力罢了。但是,只要保持文脉不断,就有了家族荣华昌兴的种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