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禾
1.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人并不都是理性的”。相较于经典经济学来说,行为经济学其实更贴近生活,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也更具有指导作用。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对比一下下面的两个表述,看看哪个会更吸引你:
1. 你将获得价值100元的奖励
2. 你将获得糖果1袋,洗涤用品三件套,个人洗护用品三件套
哇,就算奖品是一样的,是不是第二种表述听起来会获得更多更有诱惑力呢?难怪那些抽奖的、让大家参与互动的节目,会把奖品一字不漏地说出来呢!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简单的行为经济学的结论: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都涉及到一些收益或好处,要尽可能地单独列出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行为经济学的层面,对我们的一些习惯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比如说: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拖延症。在今天文章的最后,你将会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对于行为经济学的认知,不仅增长知识,更能够让我们对于目前商业社会以及普通人消费的行为模式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左脑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在极大程度地调用右脑:更细腻,也更包容。任何知识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去运用它。
2. 结果论
这篇文章所讲到的一种现象是:当人们看到某一个人成功了,就会把这个人之前所有的经历都当成成功的要素加以追捧,而没有区分这种成功是努力的结果,还只是运气。
其实,从这个现象延伸开来,便是一种结果论。这里会有两种相关的心理活动:
1. 结果好,过程必然好,可以效仿。
2. 只要结果好,过程不重要。
第一种心理的典型语言表现为: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照做。
比如,很多人看到比尔盖茨退学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会觉得“退学”这件事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自己想成功,也要退学。或许退学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但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都不加分析地一味套用,只会让自己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而且,人们更倾向于去关注成功者背后这些普通人更容易达成的部分(比如比尔盖茨的退学),而忽略了成功者的其他品格。很多鸡汤经常宣扬“某某非名牌大学毕业,家境如何如何不好,连他都能成功,其实你也能。”但这些文章却缺少分析,这些人之所以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与品质究竟是什么。没有深入的分析,只是一味地打鸡血,对于观看者,不见得是好事情。我并不是要求一定负能量,但至少要做到客观与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更近。
第二种心理的典型语言为:只要能成功,那么用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逼婚,似乎成了大龄男女青年经常讨论的话题。很多家长都在说:只要你能结婚,什么都可以。这似乎就是第二种心理的代表。家长让孩子结婚,或许是为了传宗接代,或许是希望孩子尽快幸福。但逼婚却是一种不太合适的手段。如果孩子只是为了结婚找一个自己并不真心爱的人,这个结果,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难道婚姻这个结果,真的比幸福更重要吗?
关于这个观点,我还想到另外一个例子,那就是法庭上提供的证据。大学时的法律公开课上老师曾说:取得正义结果的过程也必须正义。法庭上所使用的证据,不仅能够提供事实依据,更重要的是,获取证据的方式也要合法。今天王宝强的离婚案件颇受大家关注,我也忙里偷闲看了两眼腾讯的直播,里面的两个律师正在就证据的合法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宝宝看马蓉手机而获取证据的这一行为,到底会不会被法庭认定证据有效?两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首先,如果是朋友之间看了聊天记录,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证据应该不会被判定有效,但夫妻之间看手机应该没关系;另外,马蓉作为公众人物,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应该有所让步,虽然宝宝发了离婚声明说马蓉出轨,但只要事实如此,那么也不会构成侵犯隐私权。这是两位律师的解读,具体的结果,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把知识带到笔记中,让思考带入文字中。学习不断,成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