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也就两岁的一个小男孩,手里拿了根充气的棒子在广场上“巡视”,看见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小哥哥,就顺手打了一下。小男孩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小哥哥看起来也不疼,可能也觉得小弟弟可爱,就继续坐在椅子上看人来人往。
小男孩的妈妈一直跟着,这时候发话了:你打了哥哥,应该说对不起。
小男孩没理,继续前进。
妈妈温柔的把话又重复了一遍:你打了哥哥,应该说对不起。
小男孩没理,继续前进。
妈妈很有耐心,继续说:你打了哥哥,应该说对不起。
如此反复了大概有10米的距离,小男孩停下来了。接着,转身回来了,回来跟小哥哥道歉了。
小哥哥对这失而复得的道歉感到很欣喜,小哥哥的妈妈更是对这个小男孩的妈妈佩服的不得了:太温柔了,太有耐心了,太能坚持了,这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焉能不成啊。
在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天放学后也是在广场上玩,我看到她的一个女同学跟在她屁股后头一直在念叨什么,就凑近了听,原来是说女儿刚刚踩了她脚,应该道歉。小姑娘就这么一直跟着,一直说着,不急不恼的。
后来我女儿烦了,或者说也看出来了,不道歉是脱不了身了,就只能道歉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孩子怎么怪怪的,咋这么能坚持呢?回家后把这事说给我妈听,我妈说孩子的妈妈就是这样,要让孩子喝口水,就会一直跟着念叨;孩子踩了小朋友脚,也会跟着一直念叨让孩子道歉。总之就是,只要孩子不答应、不按照妈妈的想法行事,妈妈就跟着一直念叨,跟唐僧似的。
这个妈妈和这个小姑娘给我留下了可以说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也再没有遇见第二对这样的母女。
现在我们来想这个问题:妈妈用唐僧式的念叨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温柔还是强硬?
看起来很软,其实是很硬。
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个好事,但有一点需要十分清楚,孩子理解一个规则、记住一个规则、最后能自动的按照规则去行事,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父母不能急于在当下一次就让孩子学会。
就拿用充气棒子打小朋友这事来说吧,首先孩子不认为自己错了,更准确的说他脑袋里都没有什么对错的观念,这种观念需要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其次,小朋友也不知道道歉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道歉就意味着认识到自己错了,而且以后不能再犯。妈妈用温柔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了,孩子也仅仅是说了一句“哥哥对不起”,扭头他肯定就不记得道歉为何物了。
所以,在孩子的这个年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的行为留出足够的弹性,一定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养成规则意识。妈妈像唐僧式的念叨,看起来温柔无比,其实是在逼着孩子马上就遵守规则,马上就执行规则,温柔无比的念叨就变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如果妈妈在孩子的各种行为旁边——要听话,要讲礼貌,要守规矩,要按时喝水,要饭前便后洗手……——都筑起这样一堵无形的墙,那孩子的生活就被框死了。
妈妈真的没有必要这么着急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想想我们自己吧,绝大多数人从小是没有这样严格的父母管教的,但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学会了并遵守着绝大多数的规则?
孩子的成长不是按照标准尺寸造机器,要相信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