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汤琐话
鸡汤,大家都喝过。但是,此鸡汤非彼鸡汤。这里特指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励志鸡汤,还有毒鸡汤etc。仔细想来,读书阶段,从小学到中学,来自父母的老师的还有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几乎都围绕同一个核心“学习出奇迹”……即使一碗又一碗的鸡汤喝到反胃,然而稍有松懈,“来,干了这碗鸡汤”………
那鸡汤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呢?
鸡汤就是鸡汤,不能当饭吃
我记得我被灌鸡汤最多的一年就是高三。我们班主任是一语文老师,大概学文科的都比较感性吧。每周一次的班会,总会给我们读一些文采斐然的鸡汤文,有些个小哥哥小姐姐们坚持不懈,为了理想的学校,考研二战三战最后成功的故事,小公司职员勤勤恳恳最终成为leader,boss的等等。共性就是,文末都会有一句华丽唯美的震撼人心的口号。身处于一所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的高中,不免会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当时学生和外界接触的桥梁只有两个,老师和手机。至于手机,学习任务重,手机主要功能是查资料,或者是看电影放松。这个时侯显然老师对学生的信息输出十分关键了。高中的环境也很单纯,毕竟都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鸡汤听多了,然后就会真的天真的以为“努力就会有奇迹”,“努力就应该有奇迹”,然后很多孩子就傻傻的努力,为什么说傻傻的呢?比如每天三更睡五更起类型,比如只知道一昧刷题,不管考纲是什么,不总结题型的,生怕耽误一分钟,又少刷一道题少考一分的。
年轻的时候对种 坎坷的人生经历+唯美的口号 简直没有抵抗力……
鸡汤听多了,容易陷入盲目努力的怪圈,盲目努力和不努力一样不可取,学会如何努力比学会努力更重要!!
尽管鸡汤可以用来暖胃,但是成绩还得靠实力,实力是由 “有效的努力” 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着什么成功学的书傻傻努力就能得来的。绝大多数鸡汤只是说让你坚持,让你努力,至于怎么努力怎么坚持只字未提!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看了那么多鸡汤,懂那么多道理,但依然考不到一个好成绩……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有句话这么说的:
为什么我懂那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为什么,网上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不乏精品。对于这个为什么,最近突然有点小感想。
2.国学经典与鸡汤
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一雅一俗。鸡汤有鸡汤的唯美,国学有国学的厚重,简洁与优雅。但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部分,二者所见略同。
比如,以这两天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为代表的各种宣扬女性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的一类鸡汤,诗经《卫风·氓》里早已讲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寥寥数语,胜读千百篇鸡汤。试想,读这千百篇鸡汤,又要占用你多长时间?
再比如,雷军语录: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上,猪都能飞起来。古人怎么讲:顺时者昌,逆势者亡。儒家怎么讲:识时务者为俊杰。
……
鸡汤看太多,就是慢性自杀
1.鸡汤大多是白话文写的,鸡汤不免带有白话文的冗长等缺点,有人说说理透彻,简单易懂,但是这是建立在浪费你时间的基础上的。
2.鸡汤多数讲究写作技巧,表达上则继承了我大中华汉语的特点,博大精深,对于同样的说法,换汤不换药,仍然能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又浪费时间学了一遍早已滚瓜烂熟的“道理‘。又是对时间的浪费。看似懂了很多道理,其实不过是我浩瀚典籍书海中的缥缈一粟。靠懂这么一点点道理,何以过好一生?
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很多人都自杀多少次了却不自知……
3.关于如何看待国学经典的”糟粕“
“糟粕”本不是糟粕
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国学经典当然也如此。为什么我们称国学经典的某些部分是”糟粕呢“
因为不符合我们所处的时代。
但是,正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能流传千古的文章必定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无可忽略的闪光点。
4.国学经典如何成为处事”今“典
学习一样东西,论语里讲”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理论与实践要有机的结合,即学以致用,如何化所学为所用,需要智慧,更需要眼光,最重要的是思考。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会失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的通。当初照搬苏联的革命模式,以城市斗争为核心,败太惨,后来探索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照样可以燎原!
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审视的心态去读书,别跟迷信鬼神的旧社会的人一样,见到鬼神雕像就跪拜。。。我们的目的是读书,不是做”书奴“
前段时间刷知乎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小伙子说他读老庄,读的与世无争,不思进取,竞争意识淡化……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不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去吸收,肯定会出问题。
这么说吧,他如果能想清楚几个问题,老庄这些书都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人生境况下写成的。为了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己所处的相同吗。书中的思想哪些是可用的,哪一些是过时的。想必这样书读的更明白一点。而不是一昧的出世,一昧的淡泊。
读书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做人也一样。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二十多岁的人活出七十岁的淡泊真的好吗?如果一个人自二十多岁起就看淡一切,哀吾生之须臾,生命于这个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5.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