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师者,上课最为头疼的就是不断有爱讲话,随意插话的学生打断,导致思维被迫打断,课堂中断,影响颇深。作为家长,如果有这样的孩子,估计也会经常被老师投诉或者约谈,更加苦恼于孩子不仅影响他人更加耽误了自己。除了孩子天生爱表达外,为什么别人家这样的孩子能有效控制自己,而自己的孩子会反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思考了良久,我个人觉得孩子的自控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家长该警醒了。
首先我要从一个心理实验说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实验过程很简单。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前后有653个孩子参加。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而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棉花糖实验”对参加者的未来有很强的预测性。“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米歇尔说,“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
这个实验,被很多人渴望成功的自律者奉为“圣经”来鞭策自己,因为,越自律,越成功。
看完这个实验,我想大家应该有所感触了吧!孩子如果不具备忍耐控制的能力,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回到课堂我们来探讨讲话插话的问题,一定是自小家庭中就忽略了给孩子制约的训练,小宝贝想说就说,想插话就插话,不分时间场合和对象,由于孩子从未被制约和提示,未曾有过此方面的训练,自然来到学校的课堂,就彰显了从小到大自由随意的习惯。可是学校,老师,课堂可不跟家里一样那么随意,孩子自然很难融合在这样的集体中,成为了众多家庭中凸显的老大难。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首先得意识到并认同孩子需要具备忍耐的品性。然后就使用刻意练习,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要求和训练,每次提高一点点,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成为品行,结果当然就是美好的。
我记得一次游玩,闺蜜儿子看好了小朋友的玩具,玩了半天以后,临走也想拿走。玩具的主人阿姨已经答应把玩具送给他,可闺蜜就是不允许。她给孩子的理由是,你可以有,一会就给你买,但不能要小朋友的,因为他回来不见了玩具会伤心的。小宝贝不能马上满足欲望,自然不干噘着嘴流着泪就是不开心。我和闺蜜意见相同,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时也要训练他具备延迟满足的心性就不理会他的哭闹带着他离开了。我领着他,肯定了他听妈妈话的优点,然后带着他去购买相同的玩具,结果此类玩具又出了升级版的,作为听话的奖励我给购买了更好的,同时告诉他,听话忍耐就能得到更好的。这其实就是一次有效的训练,下次再遇到此类事件我想孩子一定能多一份忍耐少一份哭闹,同时也生成了忍耐的品性。
所以孩子的行为背后,其实真的反应了一种本质,这本质是需要家长先来自我认知和反思并且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进行调整的,至少以后再带着孩子去公共场所,不该讲话打扰他人的地方就要试着训练孩子控制控制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