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4讲 教案VS教学模式设计
摘抄:
教案最大的优点却成为现代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态教学。因为现代课堂教学通常不是线性进行的,加上学生取得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多元且便利,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其实都让老师很难事先预期得到并写入教案中。甚至包括课堂上的提问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机应变,方能提出妥适的问题以促进讨论或教学的进行。
国际知名的教育运算研究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第30卷第4期中有一篇论文提出了「三层式学习活动架构」(A Framework of Three Learning Activity Levels),文中将学习活动的设计分成学习流程(learning flow)、学习情节(learning episode)和学习片段(learning function)三个阶层。最底层的学习片段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单位,它由人(参与者)、事(行动)和物(内容)组成。
只要先罗列教学相关的内容、参与者和行动,再以堆积木的方式组合出学习片段,多个片段组合出学习情节,最后再将多个情节组成一个学习流程。
由于模式设计变得结构化,不同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增添、删除、迭加、重组,使得教学设计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为可汗学院创办人萨尔曼.可汗口中「艺术与个人风格非常浓厚」的教学加入科学化的理性内涵,进而使教学创新变得更加容易。
思考:你的学科课堂可以迁移应用本讲的教学模式吗?你会如何应用?
答:实验课设计
示范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分组研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作品展示(汇总各小组方案,投影方案和实验操作)→全班讨论修改→个别学生问答→投票互评(全班针对这几组方案,投票,点评优缺点)→归纳总结(教师归纳,学生归纳)
教师 小组 个别学生 教师演示 合作演示 投影 讨论 投票 实验,题目
二、27讲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课
摘抄:
教师来说,要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说难不难,说简单倒也不是很容易。课堂教学效果大致可以分为BAT三个等级。
B是指基础Basic,A是高阶Advance,T则是顶级Top,但无论哪一级,都要以教学为核心,而不是展现科技能力。只要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做到取代部分活动,达成至少与未使用科技前同等效果的教学,便可达基础的B级标准。
进阶A级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至少要达到能发挥没有这些科技所难以达到的STD(STanDard)标准效果,也就是必须展现S生成性(Student-generated)教学,课堂采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learning)形式,并能进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教学。
顶级T级的融入教学展现出一种教师信手拈来、从容不迫的优雅,课程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学习成果清楚浮现在师生眼前,科技穿插其中几乎”无形”、”无感”,但又让人清楚觉察到缺少它们,将无法达成这样的教学境界。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习得认知层面的教材内容,还能培养技能与情意层面的团队合作技能与习惯。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最大功用在于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全面性的课堂活动数据,包括按键回答提问、输入文字表达想法、绘制图形与编写作业等,藉由这些数据的汇整、比较、分析,教师能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情立即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使学生能在一堂课中同时做到自学与群学的学习型态,在每一个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与厘清概念,取得真正、可持久的学习成果。而评价这样的课堂有多好,关键就在老师对于数据的掌握与解译能力,以及反应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三、36讲 借镜一所成功学校的校本教学模式
摘抄: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要能成功必须考虑「人」、「事」、「物」等三项要素。
首先,「物」指的是硬件环境建置,包括教学与学习使用的软硬件,以及通畅的网络设施。
其次,「人」指的是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系统的教师,这有赖融合教学应用情景的专业培训。
最难的部分则为「事」这个环节,也就是教师如何善用科技带来的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并提升学习成就。
核心是「3不讲」,也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不讲,以及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选择
基于「同侪教学法」,在学生以IRS进行反馈之后,依据答题通过率选择实行的教学策略。
① 对学:问题通过率超过80%,表示大多数学生对该题所代表的知识点已有掌握,可于课后为答错的同学搭配一位答对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不浪费课堂时间为极少数学生服务。
② 精解:问题通过率低于30%,表示大多数学生对该题所代表的知识点仍存在迷思概念,教师应于课堂上仔细讲解,并于解说之后再次提出相同概念问题进行反馈。
③ 群学:问题通过率介于30%到80%之间,通过同伴之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