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书评,称不上书评,只是把读完后最直观的感受写下来了。
很久很久没有静下来读一本小说了。关于严歌苓,上学期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候老师有提起过,依稀记得老师说她现在写的东西偏向影视化剧本方向发展。有的时候真的很奇怪,老师的随口一提,我却牢牢记在了心里,所以我是有点抵触她的作品的,我认为文学应该是纯粹的。虽然在这个经济化时代,没有几个或者说没有作家是完全傲然于世俗之外的,但毕竟作家也要生存。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会,没想到这本书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感触。
我读东西,尤其是小说会读的很快,只要我感兴趣,就想迫不及待的想把它读完。我可能和大部分人一样,关注比较多的是它的情节,至于那些环境描写啊,人物形象啊,基调笔触啊,好像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略过去。我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更不会从什么艺术手法角度去分析鉴赏一本书。对于我来说,一本书,我读进去了、读完了,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能写出也是我想写出的东西,可能最直接的感触与这本书所谓的主题会相隔十万八千里,但是,每个人看东西的角度不同,感性的东西本来就不应该给套上条条框框。一本好的小说可以牵动着我的情绪,可能会让我眼泪盈眶,亦可能让我开怀大笑。那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就是让我的眼泪几次在眼眶打转的一本书。
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好像真的跟大部分人不同。就拿这本小说说,作者的主题思想写的是动荡时代里民间大地上小人物的生活。而且可能大部分人读完以后更多的关注点是在人物身上。可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让我几次掉下眼泪的是老驴、老鳖、老牛以及黄狗的死。
所以我想谈一谈动物与人这个话题。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大和葡萄说的那几句话,大意是“动物有的时候比人要好相处,你对它们十分好,它们就会给你十分好。人就不一样了,你待他十分好,他可能只待你一分好,甚至倒打一耙”。
文中不管是老驴、老鳖、老牛还是黄狗。它们的死就像那时候无数人一样,是时代的牺牲品。
葡萄答应让人杀了驴,答应把黄狗送给民兵队;老朴亲手杀了老鳖;饲养员疙瘩同意生产对象杀了牯牛……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冷漠无情。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葡萄在驴老后“总是把草铡得细细的,料拌得匀匀的。再后来它不咋拉得动车了,她就只让它拉拉磨。”甚至她怕老驴死了,晚上披着被坐在老驴身边;老朴花钱把年老的老鳖买下来以后,并没有动杀它的念头,反而让它和孩子们开心的玩耍;饲养员疙瘩宁愿自己和面汤也要给牯牛吃一顿面条,在牯牛得了狂食症以后,更是细心地照顾牯牛,不辞辛苦的请来兽医还有懂牲口的老者来给它看病;葡萄在把黄狗送到民兵队之前,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大油给黄狗吃……
另外,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动物们的死都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老驴的眼泪、老鳖拖着没有头的身子爬、老牛的下跪……这些细节描写看得我全身发麻……动物将死时表现出的求生欲让人心痛 可是这种求生欲遇到自己主人放弃的时候也变得不复存在……
老驴拖着病重的身体拉着磨,想告诉主人它还不是一堆驴肉,它还能干活,但是当它知道主人答应天亮以后杀掉它以后,它选择了死亡;当老鳖信任了老朴一家不会伤害它甚至会一直养着它以后,它伸出了它许久没伸出的脖子,甚至在老朴在它身边举起冰冷的的砍刀时都没有逃避,它头被砍掉以后,拖着滴着血的身子躲到了床下撞上了墙,我想那是一种不甘心吧,或者说是失望以后的极度寒心吧;牯牛在屠手走近它时,跪在地上流出眼泪,它想活着,因为它知道它的主人不想它死,只要它能活着,疙瘩就会好好待它;黄狗在葡萄叫它的时候,有过犹豫和抗拒,但是当听到葡萄声音放的凶狠时,即使它已经意识到了死亡,它还是选择走了过去……
我心疼这些动物们,但是似乎这种心疼在那个时候甚至在现代只会被称为玻璃心。对啊,在那个年代,生活会逼着人变得冷漠、变得六亲不认。信任难能可贵,同样也摇摇欲坠,甚至能够顷刻倒塌,不分人人亦或人物。在动荡的时代,他们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又何谈去保护那些动物们呢。即使他们对待那些动物如同亲人,可是,可是,那个时代让他们迫不得已也无从选择吧……
那么在相对宽松的这个时代呢?又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