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叔祖父袁甲三,与曾国藩有交情,道光15年进士。袁甲三的哥哥叫袁树三,袁树三的儿子是袁保中和袁保庆。袁甲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保恒、袁保龄和袁保诚。
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因为袁保庆膝下无子,被过继给袁保庆当儿子。袁世凯从小不太喜欢读书,喜欢舞刀弄枪和吟诗,但是他11岁写的一副对联混搭读起来还是很有气势的。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
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花钱捐了一个监生,地位等同于秀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他考了两次都没考中。干脆自己花钱资助家境困难的考生。其中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叫徐世昌,他们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直到1881年,袁世凯的转机来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奉命到山东登州帮办海防,袁世凯到军中投奔,从此开始新的生涯。此时,嗣父袁保庆已经离世,吴长庆凭什么收留袁世凯,还得从一件事说起。
1854年,太平军围攻安徽庐江,庐江团练吴廷香困守孤城,危急时刻派儿子吴长庆向安徽布政使,帮办团练袁甲三求救。袁甲三之子袁保恒以“地当强敌,兵不能分”为由,主张不救。而他的侄子袁保庆认为“绅士力薄,孤城垂危”,主张救援。结果,庐江被太平军攻破,吴廷香战死。由此,吴长庆和袁保庆八拜结交,自然对袁世凯关爱有加。
1882年,朝鲜爆发内乱——壬午兵变。朝鲜王妃闵氏向清政府求救,慈禧太后下令吴长庆率兵平叛。此次入朝作战,袁世凯出任前敌营务处处长,从选择登陆地址到勘察进军路线,再到筹划后勤保障。袁世凯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机会不仅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更为有能力的人而准备。
关于朝鲜,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一直都对朝鲜虎视眈眈,只是没有机会。1880年,朝鲜闵妃与日本签订《日朝江华条约》,朝鲜队日本开放通商口岸,结果导致朝鲜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打击。朝鲜国王的父亲大院君对此很是不满。
1882年,朝鲜爆发旱灾。大院君借机发动政变,大肆捕杀贪腐无能的外戚官员以及亲日的官员。亲日的闵妃化妆逃跑,痛定思痛,她认识到亲日是错误的,于是转向亲中。向中国政府求救。(此说见《历史深处的民国》)
清政府接到朝鲜的求救信息后,火速发兵救援。吴长庆率六营兵马3000余人乘坐北洋水师麾下的三艘亚洲最先进的战舰抵达朝鲜南洋港,只用两个小时,全部登陆完成。
袁世凯亲自带上厚礼拜访大院君示好,酒席宴上狂吃狂喝套近乎,设下“鸿门宴”,智擒大院君。叛军群龙无首之后,清军迅速将其剿灭。论功行赏之际,吴长庆上书力挺袁世凯,平朝叛乱,袁世凯居首功。朝廷封为正五品同知。
朝鲜叛乱平定后,吴长庆所部留驻朝鲜。武的方面主要依靠袁世凯,文的方面主要依靠张謇。袁世凯在朝鲜努力学习朝鲜语,还被吴长庆委派处理外交事务,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没成想喝酒吹牛的无心之举,还让他走上了练兵的道路,为日后培养北洋新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