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是一个超级能改编的人,但不得不说,《邪不压正》总体表现出来的东西要差于原著。姜文动用了鬼斧神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旧北平,然而在内容上,这次似乎有一点偷工减料。
场景一流,可惜故事有点皱,这是我的直观感觉。
这部电影我等了一年半,因为隐约中我总是预感它将是《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作品。在原著的世界里,一切的往来,纠葛。甚至包括所有不同层次的国仇家恨,都是用极简的手法写的,他更多的是以一种白描的“语感”,借李天然种种复仇的动作,去串联旧北京的风土人物。各种各样的胡同,形形色色的食物,在小说的氛围当中,被一一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带出来。李天然走完了旧北京,一个美好,又破碎遥远的故都现形了。
充满了战时的慌乱感,美得花枝乱颤,北平的众生像棋子一样,各有各的的活法,各有各的死法。一幅古国陆沉,万物东奔西走的画图,美得让人感慨万千。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卷民国时期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动起来,被游侠儿李天然牵动整个局面,应该很美。
姜文确实做到了,在他的镜头下,北平的旧时风貌,江山行色,胡同气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基调还是围绕李天然复仇展开,但出场人物有太多的缩水。在电影当中,李天然从美国回到北平,见到亨特医生,见到朱潜龙,作为挑衅他偷了日本人的刀和印章,并把印章盖在朱潜龙的老婆的屁股上。行踪暴露以后,蓝青峰出于更高的抗日需求,杀死了要以带走李天然而达到保护他的目的的亨特医生。
李天然拒绝唐凤仪的橄榄枝,和裁缝关巧红相熟相知,并在他的鼓励下一步步实施报仇计划。最后在肉搏战中,李天然复仇。关巧红带着她梦想独自出发。
我将电影归结为八个字,也就是“爱而有别,和而不同”。这八个字全部呈现在关巧红离开的背影上,我觉得这是原著和电影同时具有的精神内核。
在这幅画着北平的“清明上河图”上,李天然是要报师仇,关巧红是要报父仇,唐凤仪是要爱情,朱潜龙是为了他祖上的荣光,蓝青峰是为民族存亡。他们各有所需,爱而有别。
蓝青峰作为剧中所有线头的汇合点,让所有的人际关系在他这里碰撞,所有的火花都炸裂在他的身边。本来原著是没有主角光环的,但电影将主角光环给了蓝青峰(不好意思,主角并不是彭于晏)。
姜文在这部电影最牛逼之处,便是他没有明显的凸显自己是主角,是1哥。看似还是李天然复仇,其实核心讲的是国家,讲的是抗日。这是原著没有刻意升华的,但他有意识的,却又无形的升华了。
为了抗日,为了国家,蓝下了一辈子的棋,做了一辈子的布置。他牺牲了儿子,朋友,家业,所有亲手扶植的势力。为了他抗日,他巧妙的与日本人和汉奸打着交道,虽然顾此失彼,但至死不松口。在他为国为民的隐情中,电影大张旗鼓的表现着其他的爱恨情仇,让你知道,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这个年代都是同仇敌忾奋不顾身的。就像蓝青峰总是笑嘻嘻的和所有人打交道,做交易,但其实他跟这些人都是“和而不同”的。
如果说姜文的蓝青峰表现了民族层面的高度,关巧红则呈现了一种个人层面的高度。在她要离开的时候,她告诉李天然,她不需要跟着谁,她也不需要谁跟着她,她想找到李天然的时候,自然就能找到。
失去过至亲,嫁过人,不惜一切解放自己的关巧红。仅仅用结尾的一个背影,就表达出她独立自强的态度。她不像唐凤仪指望别人给她安全感,无论失去的还是想要得到的,她有自信也有能力由自己去开启,去把握,那种淡定,面对历史的漩涡而不犹豫的选择,很了不起。
蓝青峰,是为家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关巧红,是为自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个人,还原了原著《侠隐》之隐。
本片由姜文演绎九死无悔,由周韵终结爱而有别,和而不同。仔细一想,原来果然是他两口子的戏。难怪也不需要彭于晏有什么演技。
李天然这个角色刻画得有点失败,如果仅仅从画面效果来说当然是成功的。彭于晏够帅,蹿房越脊的时候很拉风,但出现在电影中,与李天然这个角色没有一分分的匹配度。
影片中的李天然太阳光,太快乐,他歇斯底里的吼出自己是胆小鬼,陷入过去的痛苦的时候,给人看到的真的不是仇恨,反倒是像一个喜怒无常的小孩。他追关巧红的时候,也显得不慎重,蛮轻浮稚嫩。没有一个武者处变不惊的定力。
所以在这个影片的进程中,彭于晏的李天然就有一点神经质的感觉,按道理他压抑了十五年的仇恨,应该像捕猎的豹子一样。可是在电影中,他更像一个会武功的富家公子,东跳西跳,没有章法,没有头脑。
实际上原著的李天然并不是这样,他很冷静,很有理智,很有规划。唯一的失策是带着师叔偷窥朱潜龙被发现害师叔被枪打死。
可能姜文是以此暗喻面对世事的大危机,却不能自省,只图一时畅快的复仇行为跟小孩子无异吧。如果这样去想的话,也才符合结尾的时候关巧红舍弃和李天然的儿女私情,让他上阵杀敌。
关巧红真的很亮!
借用宗白华的《我们》作为结尾吧: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附《侠隐》读后感
1929年,太行派掌门顾青霜一家被恶徒大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人所害。偌大一个太行山庄,仅活下来一个人。
幸存者,李大寒。
七年后,一个名叫李天然的青年回到北平。在物是人非的胡同里来来回回的穿梭。时代充满了国仇家恨,只是想报仇的李天然,满心计划着用手上的功夫,一招一式除掉朱潜龙。但他最后,选择了手枪。
我经常回味读过的书籍,搁一阵子才开始写点感想。两个月前看完这本张北海的《侠隐》,我的心里,自然而然的冒出了李白的这句诗: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这句诗我认为有两解,一是倒装,杀人红尘中,脱身白刃里。就是杀了很多很多的人,然后得以脱身活命。另外一解是化身到兵器里,痛快杀人。我比较偏爱第一种。
李天然身上的古意,和他的际遇,就让我想到了这句诗。这个失去了家园、恩师和挚爱的武人,走了一趟生死路,用杀人的方式,脱身活命。
近几年民国江湖一直比较热,一代宗师,师父等等。都相互呼应勾勒了那一辈武人身上的规矩。基本上可以说大同小异。不过《侠隐》却恰恰相反,与他们大异小同。
书中的人物是比较多而且角色鲜明的,仁爱慈悲的马凯医生,风骚敛财的交际花,心怀中国时局的蓝董事长,专门靠花边新闻博人眼球,见势不妙就当了汉奸的新闻主编,小巷子里温婉可人的年轻寡妇,年轻且见艳心喜的外国帅哥,靠谱艺高人胆大的师叔,神出鬼没的主要目标……
李天然在美国带了七年,他用七年的时间,丢掉了二十多年李大寒的印记。回来,只是想给过去做个了断。
他没有强烈的恨意,迫切的欲望,而只是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需要吃一顿饱饭,把这仇报了,躺下来好好喘喘气。
他回来后,在北平的各个胡同里来回的穿梭,碰见上面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这样宛如寻常一日三餐的节奏里,他终于报仇了。
这是一本看不出主角光环的小说,李天然在芸芸众生中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他没有大梦想。根本不想为国出力,没考虑过政治和世事背景。心里面只有他的饥饿感——找到朱潜龙,且手刃他。
他接触的,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人,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都是过着自己的身份该有的生活。
花花大少泡妞争风吃醋,普通百姓思考柴米油盐,一个微型而丰富的抗日前的北平,随着他的步伐被踩出来,显得古旧,遥远,真实,且充满了矛盾。
李天然藏身在这样的背景中,像一只抗着米粒的小蚂蚁,慢慢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枪响了,七年的仇人死了,日本人的进攻开始了。北平沦陷,李天然没有恢复李大寒的身份,他将要和关巧红成亲,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这种意犹未尽的“新”,和那戛然而止的“旧”,让人莫名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说不出是恭喜,还是叹息,是庆祝还是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