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了8B U6的阅读文章。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清晰、人物的观点明确。因为文章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该比较容易,但学优生会不会因为话题简单而对文章一读而过,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文本表面?学困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本就似懂非懂,而干脆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识直接冠冕已经读懂了文章?...在解构文本以及细读文章内容时,我发现了几个问题:What are opinions? What are facts? What are reasons?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mma's and Matt's reasons? 我决定把问题在课堂上抛给学生.
学生们对前面两个问题都有所准备有所理解。但是当我问到第三个问题What are reasons? 时,部分学生的表情就开始懵了。Facts 和Reasons不是一样的吗?当我问到第四个问题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mma's and Matt's reasons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情越来越困惑,而部分学生好像慢慢地懂了老师的有所指,他们已经开始认真地去思考Emma's and Matt's reasons的不同。有位学生课堂上突然很兴奋很大声地说说出,Matt所给的理由大多是Facts,而Emma的不是。。。瞬时全班同学向他投向了赞许的目光。所以我们所例举supporting details其实包括subjective opinions and facts. 多默契的课堂生成~!
英语课堂教学常被简化为符号形式的教学,过分关注语言知识点,相对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以及注重对学生品质思维的培养。长时间积累下来,学生们在英语学科思维上往往表现出孤立的线性思维:思路狭窄、思维简单。从而使得英语阅读效率低下,对英语文本不感兴趣,对文章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最浅层的表面。因此,对于英语教材,教师需要钻得更深入一些,研得更透彻一些,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精准而简约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阅读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在阅读中对文章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