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蒲松龄先生家转转,是从小到大一直就有的想法。看了他的很多作品,也了解他的生平,但还是一直对他的生活环境充满好奇。
这一想法,直到上个月才成行。借闭门写作的理由,我到他家附近找了个酒店住了一周,到的第二天和走的前一天,两度到他家去转悠。
那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北方院落,游客不多,比较安静。院子里一切井然有序,简洁利落,没有多少让人震撼的地方,唯有那栩栩如生的壁画和简单的陪葬品。先生当年是真的很穷,但这并没有限制住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很快就来到了文学的圣殿——聊斋,说实话,我有点失落。能想到聊斋必然简陋,只是没想到会简陋到那种程度。一张床、一张桌、一些简单的家具,就是全部。仔细打量了那窗子下的书桌很久,据说76岁的蒲松龄就是独坐这窗前悄然离世的。
我特意问了故居工作人员,这是否就是南窗?工作人员说不是,床那边的窗户才是。我又盯着床边的窗户,看了许久才离开。她或许不明白,我为何关注这个。其实,像蒲松龄一样创造性地写作,是我一直的梦想,只是这些年来,以谋生为借口耽搁了。我就想知道,在南窗下独坐一辈子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到底他有没有后悔过。
始终想着这个问题,我回到酒店,早早就睡。怀着幻想,希望先生能入梦,跟我说一说。但是始终没有梦到,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我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应该将自己投身于创造性的生活和工作,至于名利,很多时候还是得努力和随缘。
先生一辈子也没有摆脱穷神,但是他的努力和精神却超越了时代。他一直在激励自己要努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我需要向先生学习的,不断激励自己从事创造,这是外力无法限制的。至于结果如何,不必太看重,人此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担忧,但也可能是惊喜。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收获像先生一样的惊喜。也许,命运把你逼上窄路,就是为了促成你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