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瑜伽是止息心的意识波动。
心的意识,我更喜欢用“灵在”来形容。灵在的入定就是心意波动的止息。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心质。在帕坦伽利看来,心质由三部分构成:末那(manas)、菩提(buddhi)和我慢(ahamkara)。末那,相当于内视觉、直觉,它反映的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快的感觉印象。(关于末那的练习:抽离法)。菩提,即智慧,佛教(Buddhism)的核心概念,这种智慧在瑜伽哲学认为它并不是人本身生来具有的,只是一种借来的才智。菩提更像是所有习得的才智的集合(智库),在需要的时候从智库中提取,并指导个人的行动。我慢,即经验,当末那记录下感觉,菩提分析判断行动之后,个人的体验结果,并作为新的菩提供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使用。
打个比方,当一个人感觉累了,“末那”报告:“前方有一个平整的物体”。“菩提”判断说:“这是一个椅子,可以休息”。当他坐下来,感觉屁股被钉子扎了一下(这里又有很多末那、菩提的呈现),“我慢”补充道:“坐椅子之前应该摸一下座位,避免被钉子扎”。
瑜伽是止息心的意识的波动。每当外界的某个事物或对象被感官记录下来时,心便会产生意识波动。这种意识波动被“我慢”体验,如果这一意识波动是令人愉悦的,我慢就感觉到“我是快乐的”,如果这一意识波动是痛苦的,我慢就会感觉到“我不快乐”。所以心意的波动会被“我慢”认同于整个灵在的波动。我们知道,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人会感觉快乐,有的人会感觉痛苦,这都是“我慢”的感受,我慢错误的认同是我们所有不幸的根源——因为即使自我暂时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也会带来焦虑,即这种快乐依附于我慢对快乐对象的欲望,这也意味着当“我慢”认同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将来可能产生的不快乐。而真正的自我,则永远不会受到意识波动的影响,它是纯粹的、觉悟的、自由的——它是唯一真是不变的快乐,或者说平静。由此可知,止息心意的波动,就是止息“我慢”对心意波动的影响,终至错误的“我慢”认同。
相对于“我慢”,梵文中被称作阿特曼(Atman),即真实的自我,也称为“神我”,它的字面意思是居于体内的神性。人们认为,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实在,它一定临在于每一个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存在者中。任何一个宗教信仰,都有这样一位上帝存在,只是诠释和演绎的方式不同。“我慢”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体验而不断变化,而“神我”则是每个人都有的,同质的,永恒不变的自我。“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指的就是“神我”这一部分。
瑜伽是止息心的意识波动。瑜伽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它由身体最外层向最内层的真实的自我联结与整合,即从皮肤向肌肉、骨骼、神经、心意、智慧、意愿意识和真实自我的联结。止息“我慢”认同真实自我这样的意识波动,用湖来比喻就比较清澈,湖面就好比“我慢”,湖底就是阿特曼(真实的自我),当湖面起了波浪(心意的波动),湖水就会变得混沌不清,不可见底。当人心之湖变得澄明静寂,湖底的阿特曼就明晰可见。湖面和湖底就是一体的。
止息心的意识波动,不被外在世界的变化改变。有一段梵文这么说:“看其心,观其人。束缚和解脱都在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被解脱。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我慢)使然。
有些人的心湖波涛汹涌,有些人的心湖混浊不清,有些人的心湖恣意荡漾,也有人波澜不惊。但是,无论每个人的现状如何,人心最终会通过训练而得到转变,通过瑜伽,“心注一处”,如果你愿意,终可达到完美瑜伽的状态。
瑜伽是止息心的意识波动。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