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刚读大二的那个冬天,有一段时间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其他人已经早早考完试回家了,整个七楼我住的那一侧都是空的,而我还没有结束上课。每天自己起床洗漱出门,没有人打招呼说再见,晚上回来也是自己开灯,再锁了门上床睡觉。开始的那几天,感觉自己可能是要傻掉了,常常对着电脑莫名其妙地发笑,等意识到这种尴尬以后又连忙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刚刚好,不刺激耳膜,整间屋子也不算太聒噪。
仿佛真的感受到一种被整个世界疏远的孤独感,那时候,特别渴望我靠着的白色的墙也可以呼吸,至少这样也算是另一个人的气息,不至于一个人太寂寥,但是,每一次我躺在床上,右手抚着墙上的壁纸,感觉到的都是一片寒冷,那堵墙的背后不是另一堵墙,而是整个漫长的冬天。
过了几日,慢慢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喜欢下午三四点柔和的日光,看书累了,就拿过红色的盆子洗衣服,洗被单,恰巧没有洗衣皂了,也会只拿了钥匙和钱包湿着双手下楼买洗衣液。有时候一个人在电脑前坐着,做完所有工作回过神来才发觉窗外的天空已经盖上了一整块漆黑的幕布,关掉电脑,很自然地踩着拖鞋下楼吃饭,打水。做这些细碎的事情,并没有感觉到很强的焦虑感,相反,每每内心都装着很沉的幸福。真正适应这种“有距离感的孤独”也不算是什么难事了。
贰
美国心理学家H.A威特金在对知觉的研究中,提出了个体的两种认知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指个体较多的依靠自己内部的参照,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可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指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部环境,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和信息。以前很怕自己右手边没有人陪着会做不好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真正经历过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够正视它。孤独是天使,不是魔鬼,当你积极面对它时,它带给你的是一束又一束温暖的光。也并不是哪一个人天生就喜欢孤独,只不过,在有些人眼里,享受孤独也是一种乐于接受的生活方式。
孤独也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准确的来说,是我们害怕孤独。怕交际圈太小,怕被别人遗忘,怕我们中了孤独的蛊便无法正视生活。那么,是不是自己远离孤独的彼岸时就不会被别人遗忘。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被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你在世界上已不复存在,悄然离去;第三次,这世上最后一个记得你名字的人将你遗忘,从此以后,你与整个宇宙都是路人。这一刻,孤独,是具有庄严感的。
无论存在与灭亡,孤独都是永恒的。
慢慢读奶茶写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她从小拥有自己的独立的房间,在国外一个人求学,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吃午饭晚上一个人加班,结婚以后两个人也给足了对方自由的空间。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如广仲所说,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网络,媒体,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确忘了自己是信息的的主导者,接受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也慢慢将自己转换成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担心被人群隔离,也怕被越来越陌生的世界抛弃。这种孤独,只怕少数人才可以承受。
想去在一个晚霞明亮的地方休憩,哪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月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