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思维浅析
徐怀清//初稿
(一) 太极 思维之辨别
中华太极文化从伏羲画八卦就标志了太极理念的形成,至今太极思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八千年一脉相承的。这里有一种共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这就是太极文化的理论纲领是太极原理(不是阴阳原理),而太极原理的宇宙的、社会的、生命的再认识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太极思维(不是阴阳思维)。 那么, 什么是太极思维、太极思维的内涵有哪些、太极思维的应用是怎样-------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首先,太极思维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由于人们对世界的、宇宙的及其生命的、生活的认知层次的不同、认识角度的不同,思维的方式方法会是各种各样。但基本的模式有三种:单一的、二元的、本体的。而三个方面的最一般的区别特性如下:1 ) 单一思维,又称"直线思维″,也就是狭隘地困在一个点上向前直看,觉着世界就只有当下,就只是眼前的世界,不会有转变。这种人简单、纯粹、幼稚、耿直,不会拐弯,不知变化,不懂变通,往往是执着的一根筋,主要表现是不识大局、以偏盖全,唯我为尊,但这种人绝对真实、不虚假。而执着于单一思维的人,又认为别人的思维都是混乱不堪的、不够纯正的。(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唯能论、唯灵论等都是单一论者)
2 ) 二元思维,又称“双向思维”。
二元论者,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称这个世界是二元世界、是只有你与我的世界,是对立转化的世界。二元思维知来有去,知变化万端,因而可以左右逢源、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或阴盛阳衰,或阳奉阴违,总之是有我也有你,有你就有我,从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在这里只有你与我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主要元素,是看不到另有他的存在的。二元思维不讲一性圆融、不讲中道,两极分化、对立跳跃,没有正性,没有中心、核心和主宰,没有合一的、和谐的大体的整体理念。这也是社会矛盾、残酷斗争的主要依据。(凡是阴阳的、对立的、因果的、辨证的等都有二元论的影子)
3:本体思维,也称本源思维、立体思维或三维聚焦。这也正是我们要认识的太极思维。这里太极的哲学涵义,主要是指太极为时空本体、世界本源、事物的原动力,太极是实有、实际、实体的具象存在,太极不单单只是一个理。
太极思维的本体特性主要是-----本体的唯一性、合一性、全体性和立体性,太极思维不是任何的"元″思维,而是本根思维、终极思维,也是三维聚焦的整体思维,是体系的、系统的、统一的不二思维。很显然,以上我们所论的"单一思维″、"二元思维″以及其它的几元思维等等,都是不同程度的"元″思维种类。元思维是局部的、阶段的;也只能是体系的某部分、系统的小另件、整体的各片面,是不能够取代本体的、体系的、系统的整体性的,是不能够与太极思维相提并论的。(比如,阴阳思维是不能够篡改和取代太极思维的。)
(二) 太极思维的构架
太极思维的架构来源于对太极的再认识,而沒有清醒的对太极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太极思维。在现代太极学中,太极传承的基本定义是"总天地万物为一″或"原始先天真一祖气″。用现代话说,太极是时空的本体、世界的本源、亊物的原动力。也就是说,太极是实有的、实际的、实体的真实存在,而不只是形而上的一个理。因而,太极有其自身的本体、体系、系统,有其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功能、形态、法则和原理。在太极学说中,太极的最基本原理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道指的是太极之道(不是阴阳之道),需要表明的是,独一不二是太极的本体,一分为二是太极的功能,两仪兼三才是太极的实质,三生万物是太极的法则;万物有生有灭(生为阳、灭为阴),在太极能量(气)的作用下共和共存,自灵自化,循环不已,且万化又统一于太极。而在太极学说中另有明确指出的是,太极是一本万殊的、一体万象的,因此万物一太极;然而,万物皆秉承了太极能量而生,因而又一物一太极。太极与万物的关系是祖宗与子孙的关系,太极祖宗不变,万物子孙在变,而万变不离其宗;其万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无极生有、有极归无,有无同体,生生不息,循环不已。
以上,我们对太极的实际存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太极思维的架构也就渐已明晰。太极思维的架构,就是从亊物的根本上认知、从整体上把握、从实质上运作,围绕事物的自身本体完成三维聚焦的透析,建立起立体的架构。因而,太极思维具有核心性、本源性、终极性,也具有自然平衡性和无限循环性。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实际亊物来证得太极思维的架构。比如:一亊三因。在因果关系中,人们往往是二元的一因一果的观念,有一因就必求得一果,实际上这是很难办到的,既便达到了也是很偶然。因为,在因与果之间还存在有缘分或时机等因素,所以不是单一的有因必果,而是另有玄机。太极思维就不同了,太极思维是一事三因,三因一果,也就是说一个亊件的形成,是要由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构成的,这三种要素是三位一体的、三维聚焦的、缺一不可的。时间是灵机、地点是场所,人物是要件,这也说明要办成一件事,不具有或不注重这三方面的条件是一定要失算的。
再比如: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对人的个体的认识。人可以有许多的属性,也可以是万物的合成,但我们以"三生万物″的太极法则来归纳人,人则是由精、气、神所构成,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就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所形成的。在这里,精:指的是人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人的动力、能量的概括。神:则是人的灵魂、思想意识的表现。精、气、神各自功能不同,但也互为作用、谐调一体、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人的真实生命,精气神三宝缺一不可。
我们还可以再从一个小儿游戏中看出端倪:其实很简单,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的"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其实是一种决断,是一种绝无仅有不可背离的选择。游戏之中,三物环克,各取其一,一负两胜,三谋为定,决出输赢,自动出局、无怨无悔。为什么是三种材料呢,因为事不过三,只有三个节点才能完成一体循环。在这里二元对立是无地自容的、也是脑残无主的。
以上例证,我们可以得出太极思维的架构是"三维聚焦"的、立体构成的,太极无三不能立,太极无三不成体。
这里的"三维″可不是简单的三元或随意的三物或三属性等,而必须是能够架构亊物体自身的自平衡、自运化、自循环的三要素。因而,太极思维是一二三的思维,也是三二一的思维,在这里一是根本、二是变化、三是成立。我们可以立于本,观于变,收于成;也可以从成处着眼,深入变体,把握根本。但一亊物的ABC、123则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否则,我们就走向了单一的死胡洞,或二元的分裂、阴阳的陷阱。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太极思维为什么会集中在"三维″之上,可不可以是四维、五维或多维呢?其实很显然,一二三就够了。中国文化讲究"亊不过三"、三谋为定″,三是大吉数、也是大成之数,这都与太极文化有关、与太极思维有关。在中国汉学文字中,有三个字是很有意思的,这就是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众是众多,众就是万众,又何必再论四人、五人或多人,其不多此一举。再说,凡人总在你、我、他或复词们之内,有此三个人称就足够了,整个人类都概括了,其不是三生万物、三也足以代表万众了。再举几个例子吧,国家集团由众人所组成, 而君、臣、民各施其职,三位一体。再比如,一个学校由各色人等众多,但最基本的架构是校长、老师、学生,由此见一含三,有校长就有老师、学生,有老师也有学生、校长,有学生也就有校长、老师。再比如,一个基本的家庭,只能是父、母、孩子三个方面来完成,无父也就无所谓有母、有孩子,当然无母也同样无父、无孩子,孩子尽管众多,也都只是孩子,但沒有孩子,也就更无从谈起父母,因而,三者是同体一致的、并且是不能够或缺的。以上所论,主要表明了三维的立体性、核心性和系统性。
(三) 太极思维的应用
太极思维的实际应用,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在太极文化的形成、发展中,是有着许多的精典范例的。比如,伏羲始画八卦,一画立太极,二画显两仪,三画定乾坤,八卦类万物。这里的八卦就是各以三爻为构成体系的,表明任何事物都是无三不能立、无三不成体。八卦的由来也绝不是偶然的成就,《易传》中说那是伏羲王上观天、下观地、远观物、近观人,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留传近万年,足见其颠覆不破的生命力。
再比如易学,易经在发展中是有三大版本的,也称三易,就是《连山》易、《乾坤》易、《归藏》易。而《周易》是在《乾坤》易的基础上的三易集大成者。易学本就是以太极为核心的、为根本的,"太极易″是先天卦的展开和发挥,《连山》是连绵不断,见一含三,三生万物;《乾坤》则是一分为二,天地化生;《归藏》就是万化归一,归藏于秘,这个秘也就是太极之本。但一般人往往以乾坤为阴阳,演绎出"阴阳易"来,其实是对太极易的断章取义、不明就里、篡改和混淆。
再有就是《老子》太极道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生万物"。为什么是"三生万物″,因为万物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三要素构架方能够自立为体,而三要素是缺任何一项都不能够自立的。简单点说,亊物的运化需要有来源、有发展、有归宿;亊物的实体需要有本质、有本性、有体系;亊物的生存需要有时间、有空间、有动力,等等。总之,三要素是缺一不可。
古人对事物的三要素的把握由来已久,曾有一个专用词语叫"三才″。一般人可能认为"三才"就是指天、地、人的合一、一体、同构的专指。但其实也应用于一切事物内在的"三才″架构。古人对太极"三才″的遵循是应有尽有的。如:黄帝一言九鼎,为什么是九鼎,九是三的乘数,是极数,而三足鼎立;又如: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佛家有三学:戒、定、慧;道家有三宝:道、经、师;百姓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此三教九流,对太极的"三才″应用,是随处可见的。古文化是如此,现代科学同样佐证和确认了太极思维三要素架构的必须性和绝对性。诸如,从时间而论,昨天、今天、明天三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从空间而论,长度、宽度、高度三维度是绝对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共知的,三点一线是常识的,红、黄、蓝三原色,固态、液态、气态三物态,杠杆原理是由支点与动力点、被动力点三力合成的......在社会实践中,用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太极系统思维有:君臣民、一府两院、公检法等分工合作。企业的三大结构:人事、财务、营销,其內部管理的:技术、设备、生产。如此举不胜举,但围绕的都是一个目标,这就是流通、平衡、新生。
以上所例,足以证明无论是现代科学、还是太极文化,都对太极思维三要素的架构作出了明确的肯定,最终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社会、成就人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 太极思维的误区
太极思维,无论从传统意义上讲,还是现代意义上说,都应该是本体思维、整体思维、立体思维。而时空中的一切事物,首先是本体的,本体独一无二;也是立体的,三维立体,体不立一切无从谈起;所谓整体,是指一切事物的自身及其周围都是有关联的,又是体系的、系统的、统一的,事物统一体是独一不二、整体完善的。这应该是太极思维的最基本遵循。可是,长期以来,或从古到今,在对待太极思维的认识上也还是含混不清的,甚至于以阴阳的、对立的、二元的思维大行其道。特别是阴阳思维其幽魂不散,总在对太极思维进行混淆和干扰,并极尽篡改、架空之能事,从而使人误以为阴阳可以取代太极,由此形成了太极思维的极度混乱。这也是太极思维不能够得到清晰认识和实际应用的最大难度和主要原因。因而,为使太极思维有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需要将阴阳之诡道、阴阳之邪说、阴阳之怪气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人们又为什么会将阴阳之学混淆于太极思维呢,其主要因素有三种,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是对太极的本体和理性的认知缺失,而用阴阳滥竽充数。二种是对阴阳的神秘性、邪性、诡道性认识不足,导致阴阳功高盖主。三种就是别有用心,有意混淆,以达到某种效用和目的。
纵观历史几千年,阴阳文化对太极思维的广大和发扬总也纠缠不休,这是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以及语言环境的不同作用等原因造成的。因而,我们对传统的阴阳文化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阴阳文化原本就产生和根植于远古的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及其恐吓意识中。比如《易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神,即是神秘不可知,也是神乎其神、故弄玄虚。更具体的是在《内经》中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这里是奉阴阳为万物之神灵的) 又曰:故积陽为天,积陰为地。陰静陽躁,陽生陰长,陽杀陰藏。陽化气,陰成形。(这是讲阴阳神秘之变化、能力之无限)又曰:故清陽为天,浊陰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借阴阳而论天地)又曰:故清陽出上窍,浊陰出下窍;清陽发腠理,浊陰走五脏;清陽实四支,浊陰归六腑。(借阴阳而论人身)又曰:水为陰,火为陽。陽为气,陰为味。-------陰味出下窍,陽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陰,薄为陰之陽。气厚者为陽,薄为陽之陰......可能你看到这里对以上的阴阳论断会感到有点乱,乱是乱了点,可阴阳为纲领是很认真的,好象真有个阴阳之神灵在掌管着世间万物,"说你阴你就阴不阴也阴,叫你阳你就阳不阳也阳"。阴阳之变化、阴阳之颠来倒去、阴阳之借物喻人、阴阳之阴阳怪气,可以说是要有尽有,想啥是啥,说风就雨,行话连篇,门里人的小九九,外人真的是很难懂的。在这里你是要专门去学一学阴阳的学问的,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功夫是很难掌握的。因为,古人之对阴阳不但尊之为神灵,也还形成了阴阳文化、阴阳学说、阴阳原理、阴阳之道、阴阳术,等等,每一门都够你费心思的,就如同你要学一门外国语或高端的技能是一样样的。不过,学不学也没关系了,必竟阴阳之学是古人的黑话,不与古人交流也就一无是处。诚如现代人论亊论物早就不用阴阳了,要论就论事物的本质、实质、功能、原理,直接了当,明白无误。而玩弄古人的阴阳的、二分的、类比的、象征的、借喻的、对立的、属性的,兜一个大圈子,就是不触及根本,其不是在自欺欺人、欺世盗名。
对阴阳文化有点常识以后,就不难看出阴阳之学对太极思维的纠缠了。既然古人把阴阳奉为至宝、尊为神灵、是一切一切的总纲,若论太极就自然而然要拉上阴阳了。可是问题来了,既然是论太极又要扯上阴阳,其结果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太极之名行阴阳之实。由此,太极没认清,阴阳沒弄懂,两败俱伤,可忴可叹了。所以,太极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把太极理念、太极文化清清楚楚地、完完整整地、系统地梳理整齐,捋顺关系,为太极思维正名,为太极文化添彩,才不负历史的担当,才不会愧对祖宗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