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渴望成功,因此市面上出售成功学的书籍非常之多,都想知道怎么做才能成功,也想从这些书籍里面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路径。
但是绝大多数成功学书籍都是鸡汤类的书籍,很没有养分。人们也被书中提到的浅显的、表面的道理给洗脑。
一提到成功人士,头脑中就会不自觉的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天赋异禀的人,意志坚定,努力上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取得了让人敬仰的辉煌的成就。
可现实中是这么回事吗?真的只要意志坚决,不断努力进步就可以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成功真的很容易,成功人士会一抓一大把,成功也就不稀罕了!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对于成功的原因和解释,就像他在《异类》这本书提到的一样:
森林里最高的橡树之所以长得最高,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它在成长过程没有被其他大树挡住阳光,它生长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还是幼苗的时候没碰上兔子啃树皮,它长成以后也没被砍伐。
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够的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
一棵参天大树之所以成为参天大树,并不一定是自身比其他树都要强,或者比其他任何树付出的努力更多,它跟旁边的树相比,可能仅仅是旁边的树在幼苗期被动物啃了或是在成长阶段由于长势太好被人砍伐了而它没有而已。
树如此,人也如此,成功者并不意味着是同类里天赋最好或是能力最强的。
除了你是一个优良的种子,加之主观的努力,但也有家庭的原因,或者得益于某系特殊的基于等等。
总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非主观努力就可以解释的。主观努力的人千千万,甚至有更努力或者更聪明的,没成功的却也比比皆是。
1、马太效应+10000小时定律——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新约•马太福音》中写道:“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发感慨的人,只看到结果,没有分析里面的具体原因,这种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先发优势累积效应。
先发优势的累积形成一个人的原始资本,当你具有原始资本后,资本的逐利本性显露,在累积和复利效应作用下不断放大,就产生了上述结果。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加拿大冰球运动员从下选拔,按年龄分组,造成了许多具有优秀特质的孩子失去了晋级国家队训练资格,进而失去了优良的训练培养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不能成为著名球星的后果。
当大家疑惑年龄分组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怎么就造成这样大的差异呢?
加拿大冰球队的分组是按球员出生月份划分的,界线是1月1日。也就是1月至同年12月出生的孩子会被分到同一个训练组别。
罗永浩在谈及小孩打架时说,小孩子打架就是比发育。
是啊,在冰球队的同一个少年组里,1月出生的孩子比12月出生的孩子将近大了一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智上,这在孩子中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你看上去比其他人优秀那么一点点,那么就意味着被球队和教练看中的可能性更大,就容易得到更好的技术辅导和更多的上场机会。
几年以后,这些球员之间的差距就不是一开始的一点点了,而是真的有了很大的差别。
这有点像小时候,成绩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亲睐,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和自己的名声,会让他们参加竞赛。
之后,老师可能会特别偏爱这些孩子,给他们开小灶,结果,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优秀的幅度就越来越大。老师觉得自己眼光好,其实真的只是眼光好吗?很明显不是。
很多人觉得,这种孩童中间的小差距很快会随着成长而消失,但他们忽略了马太效应是有积累效应的,很多时候优秀的人会因为不断累积的先发优势而一直优秀下去。
在先发优势在马太效应作用下不断扩大影响力,这只是成功其中一个因素。想要成功,成为异类,是离不开勤奋的刻意练习。
在10000小时定律里提到了许多众所周知的天才人物,除了本身的天赋外,都经历过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比尔•盖茨进校5年间,疯狂利用除睡觉外的全部时间学习电脑编程,他的练习时间超过了10000个小时;
比尔•乔伊从1971年接触电脑至1975年每天学习编程近10个小时,他的练习时间超过了10000个小时。
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从6岁开始作曲,经历20多年的作曲生涯才功成名就,也超过了10000小时
在今年世界杯大脚C罗的表现堪称完美,但是我们不会看到他严格自律的不间断的锻炼身体体能,不只是10000小时。
我们看到NBA赛场上的乔丹,但是没看他在每天零晨四点的挥汗如雨的锻炼。
这些都说明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2、时势造英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
在书中作者列出了冰球明星,甲壳虫乐队、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他们各个才华横溢的异类。
冰球明星的幸运年龄分组,使他们占据了同龄人中生理心理上的先天优势;
甲壳虫乐队的汉堡之旅,使他们有了充足的演练时间;
比尔乔伊的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使他有了特定的训练场所和时间;
比尔盖茨的1968年入读湖滨学校,使他后来有了充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和时间。
所有这些说明这些成功的 “异类”都是某种独特机遇的受惠者。
紧接着作者又列出了14位最富有的美国人,他们竟然出生在同一时代。这说明什么?
约翰·D·洛克菲勒,1839年
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
弗雷德里克·韦尔豪泽,1834年
杰伊·古尔德,1836年
马歇尔·菲尔德,1834年
乔治·F·贝克,1840年
赫迪·格林,1834年
詹姆士·G·菲尔,1831年
亨利·H·罗杰斯,1840年
J·P·摩根,1837年
奥利弗·H·佩恩,1839年
乔治·普尔曼,1831年
皮特·阿伦·布朗·怀德纳,1834年
菲利普·丹弗斯·阿穆尔,1832年
从1860年到1880年,美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的时期,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正好具备了初始条件,加之机会来临,成功顺其自然了。
回过头来看看享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红利的那批人的出生年代
史蒂芬•乔布斯: 1955年2月24日;
比尔•盖茨: 1955年10月28日;
保罗•艾伦: 1953年1月21日;
史蒂夫•鲍尔默: 1956年3月24日;
埃里克•施密特: 1955年4月27日;
比尔•乔伊: 1954年11月8日;
斯科特•麦克尼利: 1954年11月13日;
维诺德•科斯拉: 1955年1月28日;
安迪•贝托尔斯海姆:1955年9月30日;
你很容易就会发现,上面这些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中影响整个世界的人,他们的出生年份都如此接近,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面世的时候,上面这些人恰好都是19-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大胆无畏,冲劲十足,没有什么家庭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正是学习的黄金年龄,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又给提供了优厚的、超出常人所享受不倒的资源,稍稍学习几年之后,就是在新领域大展拳脚的年纪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想到我国出生一批60后、70后的一些成功企业家。他们也是在上世纪我国改革开发经济大背景下特殊机遇的受益者。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我国的兴起,随之普及,出现了马云、刘强东这样的大佬级的富豪异类。
历史恰恰说明,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眷顾的人们总能努力工作,并胜任使命;与机遇相伴的人总能取得非常的成就。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是独特的成长环境促成的结果。
这些只是成为异类的一些因素,在接下来的文里继续分享该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