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产生过一种困惑:是否存在某种正确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能够给使得自己摆脱动笔时候的窘境,能使得自己语言流畅,下笔如有神。而如果这种正确的写作方式存在,那大概一定能被人教会、自己学会吧?
认为正确的创作方式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可能一些初事写作的朋友也会产生相似的意念。威廉教授在关于写作原则的讨论开篇,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讨论了这个问题。
正确的写作方式是否存在?
这个例子,他的一次受邀经历。有一回,他和布洛克医生被一所学校邀请,前去讨论专业写作这个话题。有趣的是,两位受邀写作人,对于抛来的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
谈到作为作家的感受,威廉教授坦诚写作并不轻松,是孤独艰难的事,而布洛克医生则声称自己写作其乐无穷。遇到写作不顺,威廉教授强调要坚持完成写作计划,而布洛克医生会选择放下笔去干其他事情。具体到象征手法的使用,两者也是大相径庭,一位愿意尽量避免,另一位则非常喜爱使用象征。
威廉教授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情,写作是个性化的事情,并没有所谓“正确”的方法来做它。
那难道写作这事,就没有共性的东西吗?有。威廉列出了几个原则:
简洁至关重要
为什么简洁这么重要?
不够简洁准确的表达,使得读者理解费劲,有时候甚至一头雾水,或是产生不正确的理解。一个作品,读者不会给它太长的时间。现代生活,会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早期报纸、杂志到后来的收音机、电视以及现在的互联网、手机。一旦然读者理解过程产生困难,他们也许一开始会责备自己,但最终他们会甩开文章离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简洁?
最关键的方法,是找赘语。这里的赘语包含了没有必要的大词、冗词、修饰词,还包含了模棱两可的语句,和没有重复多余的段落。要多审视自己的作品,找出赘语,打上括号,无情地修建。
除了找赘语,写作人还要深入地分析所用的词汇,看看否是有更合适的选择,因为准确往往能产生简洁。一个好词,有时候能顶一句长长的解释。
简洁、简洁、再简洁。
创作中必然的自我
作为一个写作人,他销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他所写的东西吗。不是,是自我。
作为读者,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有的文章涉及的话题本身并不令我们感兴趣,但却吸引了自己饶有兴趣地读完了。这种吸引往往来自这些方面:或是作者对某个领域的热忱,或是这种热忱对作者本人的塑造,或是他因此而产生的情感、生活的变化等等。
那么,我们的文章究竟是写给谁看?
威廉教授的回答很直接,是自己。他提醒写作人,不要去试图预测你的读者,每个读者都不尽相同。同理,也不必去猜测自己文章的编辑。他认为,事实上,编辑和读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直到他们真正读到。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放松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往往,只有自己的文字对自己诚实,那个独特的“我”才会慢慢涌现出来,而这个独特自我,正是吸引读者的地方。
那么,自我,是不是对读者不管不顾了呢?这会不会跟威廉教授所强调的写作要常常修改简化的观点(来帮助读者更好消化)相冲突呢?
这其实是两个抓手,前者提到的“自我”,说的是写作的态度;后者说的“从读者易于理解的角度去不断审视修改”,说的是写作的技巧。写作不要去预测读者想要什么,而是感受和挖掘自己想说什么,但这一切都要基于一个基础,就是简洁准确的写作技巧。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个人风格需搭建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表达风格之于表达基础,犹如塔楼楼顶之于塔楼楼基。威廉教授看到很多写作人希望能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尤其,可能有人会困惑,如果极度简洁,犹如只剩枝干毫无树叶,那文章岂不是很无聊毫无特色。
展现自己的风格,这无可厚非。但威廉教授着重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简洁达意的表达,作为句子、文章的骨干,是基础,要先把这部分做好。犹如木匠制作,只有把木头钉好钉子,之后磨棱角,添加别致顶部,才有意义;第二,写作人不要为了达到独特的风格,去试图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无人在意。只要写作人能遵循本心,说自己想说的东西,把它说得有趣,最终是会引起他人注意的。
总体来说,《写作法宝》中提供的写作原则,谈到了保持什么态度写作,以及要打磨什么样的写作技能。在创作中保持自我的态度,和对简洁的不懈求索,这两点对我很有启发。
英文版:《On Writing Well: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tification》
中译版:《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作者:William Zinsser
注:我读的是英文版,笔记来自该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