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有一个小广场,每天傍晚的时候,都会聚集很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家当,欢声笑语,连绵不绝,不远处座椅上,家长在时刻关注着他们,当今的小朋友真是在蜜罐中长大,但很多年轻父母或二胎父母又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理智。
回忆自己童年以及小学时期,感觉并不怎么开心,这个年代的农村虽然不会挨饿,但物质缺乏,发展落后确实不争的事实。
小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两个事情就是交麦子和交课外书。
那个时候农业税还没有取消,家里每年秋收之后要交粮食和棉花,而学生9月开学后要交粮食,几十斤的样子,在那个年纪没有太多思考能力,老师就是最大的权威,为了凑齐粮食或者在父母的"自力更生"想法下,暑假的时候,要么跟着大人,帮忙干农活,要么自己拿一个背篓去麦地里捡落下的麦穗。很多时候,小何说我皮肤黑,我说这没办法,你们四川人晒太阳少,我们从小晒太阳太多了。凑齐了粮食,心里的就不会有压力了,要说多苦,其实也没觉得,只是现在想起来不可理解。
交课外书是心中永远的一个痛,那一年,不记得是学校里还是镇上的学校要建图书馆,老师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任务,一人在家里准备5本书交到学校来,小学生还是很怕老师,回去就跟家长说了,在农村里,谁家能有课外书,那真是凤毛麟角。几天过去了,有几个人开始慢慢交书了,那种得意的神情,令人深深厌恶。对于工作进度进展缓慢,老师又想了一招,每天早上点名,谁谁谁交了几本,谁谁谁一本没交,如果放在现在,成年人的脸面已经够厚了,肯定会质问为什么要交书,但那个年纪的小学生因为没按老师的要求办,会很自卑,甚至有的学生当时就默默哭泣了。我也没有办法,到了家里,委屈地眼泪掉了出来,妈妈,想起不远处一个邻居多年前曾在一个学校当老师,也许他那有些藏书,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书的价值,看着他翻来覆去选定几本书之后,别提心里多高兴了,第二天,第一节课,我就欢喜地把书交了上去,终于缓解了内心的自卑。
距离限定的日期又近了,老师又出了大招,如果实在交不了书,那就以每本书几块钱的价格,交钱,这个时候,小学生反而放松了,纷纷开始交钱,我不知道别人父母怎么那么爽快交钱,到最后,我也没补齐剩下的书钱。后来,这个事情不了了之了,图书馆是没见到。
现在回想,人的愚昧往往跟环境强相关,农民每天关注的都会是地里的庄稼,总是把自己当做最底层的人,也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去,出人头地。却不知,人的成长,有更重要的因素在里面。
直到小学六年级,我才在镇上没了第一本课外书,数学的辅导书,看着里面的题目,很多做不出来,心里又不服气,那时才感到外面的世界真的有更多的东西。
上了初中后,我开始买一些课外书籍,第一次去了县城,去了书店,感觉进了皇宫一样,琳琅满目,各类的书籍和文具令人眼花缭乱,自从开始接触辅导书之后,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在高中阶段,我的学习一直比较优秀,直到高三的时候,我却逐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智力和隐形的能力。成绩在一点点下滑,同学在一步步逼近,在那个决胜的时刻,每个学生都把十几年的力量喷发了出来。
大学来了,我也第一次走出了县城。。。
(逐步更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却错过了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