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堂课: 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般化技巧。那么什么叫一般化?一般化用最通俗的就是这件事很正常,也就是说把本来一些很正常的事看成是很正常的,而不是把一些本来很正常的事看成不正常,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很焦虑,无法放松。
一般化咨询的时候也是挺好用的一个技术,只不过在用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比如,我们来感受一下,当然在感受以前,我再讲讲一般化,讲得再多一定。什么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是说本来许多事情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会把它当成了不正常。因为我们把它当成了不正常,所以才会不正常,越来越不正常,越把它当成不正常,它可能就会越来越不正常。
举个例子:比如要说我们失眠了。本来失眠这件事,你说正常不正常?要说偶尔失眠这件事,正常对吧?但是有些人会特别在乎失眠,就会把失眠当成不正常,当你当成不正常的时候,你就很焦虑。我怎么失眠了呀?我是不是失眠症?然后你会怎么样?你会想尽办法去让自己能睡着。因为你焦虑啊,因为你感觉失眠睡不着不正常啊!可能你就会开始去折腾,数羊、数水饺,跑步,吃安眠药等等,你会用各种方法。各位,在你很焦虑的状态下,你即使用各种方法,有用没有?用途不是太大,这个时候你反而会越来越焦虑,后来你折腾很多你也没睡着,实在是困得不得了,随便吧,爱睡不睡吧,然后呢你也睡着了,这就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出现的事。生活中本来很多事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因为没经历过啊,没经验啊,于是我们就会很焦虑啊,很紧张啊。
再举些例子,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会怎么样啊?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就会开始不听话啊,反正没有以前听话了,或者有的时候跟你顶嘴了,有自己的小秘密了啊,或者你注意到他好像看黄色小说,他好像谈恋爱写情书了,等等,你说这些正常不正常?当然你可能会说正常对吧?但如果这些落到你自己孩子身上,我估计你就不一定那么认为了?
为啥啊?关心则乱啊,因为我们在乎啊,因为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关心则乱,我们就很容易把它当成不正常去对待。我们总希望我们自己是完美的,我们的孩子是完美的,看不得一点不好,看不得一点跟我们不一样或者说没有按照我们想要的设计的往前走,于是我们就开始焦虑了,我们就开始当成不正常了。我们就开始去吵他,去唠叨去讲道理去防着,等等。越是这样孩子越烦,孩子越容易跟你对着干,越是导致状况更加地糟糕。因为你没有把这些事当成正常的。青春期好多孩子都会有的。
前面我说过我们做家长太久我们都已经忘记了青春期我们是怎么做孩子的,我们做老师太久,我们早就忘记了当初我们是怎么做孩子怎么做学生的?我们早就忘了。比如各位老师,你们在小的时候,有没有想逃学的念头?当然你不一定能想起来了。试着想想,说不定能想起来。有没有想逃学的念头?有没有过不想写作业?有没有过在要开学的前一晚上再疯狂补作业?有没有过偷偷看电视,有没有过趁父母上班了或者下地干活了,蹑手蹑脚地看电视,怕他们回来发现,还准备好湿毛巾。湿毛巾干嘛呢,让电视更快地冷却下来是吧?有的家长特别有经验,回家不看电视开没开,直接摸电视的后面,小时候电视都是大头电视。或者有没有过在当时那个年代让父母比较担心的,比如爬树梢子,比如不听父母的话下河摸鱼去了,等等,有没有过?我们可能好多人都有过。
再比如,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有没有过喜欢的女生男生,有没有?也有吧?我们可能都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早就忘了当初我们有这些,所以我们现在看见孩子有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会焦虑。可能你会说那当时我们也不是这样的啊,那当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再换个角度来看,你当时所做的哪些,在上辈父母人眼中可能也是特别特别无法让人理解啊!可能在当时的父母来说也是特别出格的啊,就像我们现在看孩子一样啊!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人特点,所以各位,放轻松,别那么焦虑,即使,即使孩子真的有那么一些情况,你那么焦虑,你说对孩子改变有帮助?没啥帮助,稳是改变孩子的定海神针。保持淡定,你说我淡定不了,说明是亲爹亲娘,淡定不了,那就对了。虽然淡定不了,可还是尽量地要去淡定,尽量努力。不然的话,你能怎么着?你只会把焦虑传给孩子,整个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点一定会引起另一个点,然后进而可能会引起更多的点,都会变。你稳定,他也稳定,你焦虑他也焦虑,你烦躁可能他也烦躁。这种能量是传递的,我们要想孩子改变,我们要先变点啊!虽然很难,但我们也得做啊,我们也得努力得去做去尝试改变啊,不然我们能怎么样?做一点是一定,关注一小步,这是焦点强调的,关注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积累得多了,也就成了一大步。这都是正常的事情。不要太焦虑。
再比如,有的人学完心理学之后也会跟我说:老师,我最近一段每天心情都不太好,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去网上查了查,我发现我好像就是抑郁症,你说我咋办?我咋弄?
其实我们又在干嘛啊?我们又在贴标签,自己吓自己。我们可能经常这样干。刚刚我也说了,我们往往会把很多正常的事情当成不正常,那你会说正常人会有情绪不好吗?当然会。正常人会不会有焦虑啊?当然也会啊!这些正常人这种情绪都会有啊。正常人也会有状态不好。还有的人会说:他学心理学的他还会吵架?你看你学心理学的还会生气?你心理学白学了?我不知道你有么有被人这样说过?我估计很多人都被这样说过?有吧?好多人都有的,这个时候你啥感觉?可能会特别愤怒,愤怒啥啊,你感觉被攻击了,你感觉被否定了,你就会特别地烦。
其实我要说的是学心理学咋了?学心理学就不能生气就不是人了?是人都会生气,是人都会有情绪不好啊,学心理学就一定每天心情特别好?学心理学一定不能生气,学心理学夫妻关系一定很和谐和睦?学心理学一定是孩子都教育得特别好,不一定的,各位。虽然我们可能学了心理学,但是我们学的时间并不一定那么长,虽然都是学心理学的,但是本来的底子也不一样啊,这个底子不是指专业的底子,指的是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啊,你自己以往的言行模式啊,你自己的家庭环境氛围啊,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可都是不一样的。退一万步讲 ,即使你学到老,学到死,你仍然会有情绪,如果学心理学学到你没情绪了,那你成石头人了,那你学心理学学的是个啥啊?
学心理学有情绪很正常,只不过我们学心理学时间越长,我们能调整的越快,我们有负向情绪的时候越来越少,我们的关系和睦的时候越来越多,争吵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不代表没有。有,是正常的,没关系,这才是正常的。我们最可怕的我们会把一些事情极端化,要么有要么无,要么好要么坏,要么黑要么白,这就是极端化,要给它一般化。
好多时候好多事相对时候都是正常的,不要太去担心,如果我们能把好多事,好多太多的状况不是太大的状况,都当成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稳得住,我们也就能轻松地改变现状。如果我们遇到一点事就吓死了,那你怎么去改变啊,别说去改变了,可能还越来越糟呢。所以说稳住自己,把很多的事情当成正常的事,而非不正常的。 我们知道归知道,在实际应用时,也是有好多注意事项的。
比如说我们要去说一个事,说孩子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会怎么怎么样。如果我们刚一开个头,想啊,你对你的孩子可能满腹的牢骚,满满的担心和焦虑,这个时候,你跟你的闺蜜和你的好朋友去说,你刚刚开个头,这时候她们上来就说这个时候孩子都这样,别什么什么了这个时候你啥感觉?刚开个头就打断了你,很正常都这样,我家孩子就怎么怎么样,就拉到他家孩子身上了开始给你讲。
这个时候你啥感觉?是不是感觉特别不爽吧?为啥你特别不爽?因为你好像没有被理解。你也没有被倾听,你也没有被重视,你也没有被关注,你想要的这些她都没有给你,而是上来就给你一句很正常,那有啥?可能你瞬间就会如鲠在喉。哎呀,可烦,接下来就不想再说了,所以各位,虽然一般化技巧这个很好用,效果也挺好,但是不要乱用。
所有的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都是有前提的,什么前提?那就是充分地去了解对方,更多地倾听对方,换位体验对方的感受,给对方更多倾诉的时间,更多地倾听,让他感觉你真的了解他的情况,让他的情绪得以宣泄得以缓解,让他说得相对舒服了,同时还要给与共情。什么是共情?那确实挺不容易的。最好还要用上前面学的应对问句: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等他说得差不多了,然后才去给他说:不过话说回来啊,你可别烦,好像现在这些孩子都挺难管,好多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这样。
这个时候你再说出来,对方会是什么样?前面已经经过一系列的倾听啊理解啊关注啊肯定啊欣赏啊还要问他怎么熬过来的啊等等,软化的语言,不过话说回来,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啊!现在好多孩子都这样,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些很正常。这个时候通常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想想。
对方可能就会说:就是就是,你说的太对了,就这样。他就感觉得到了知己,为啥?他就因为前面的铺垫到位,没有前面的铺垫,你上来就给他一般化,那有啥?很正常。他就感觉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不是你,你说得怪轻松。他可能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要讲究时机。
时机不对,你直接说,那就等于用错了地,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理解被倾听被看见,然后等他情绪稳定缓和了,跟你的关系也比较亲近了,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感觉自己被重视了她的情绪被看到了,这个时候,技术才能登场。我这些课,一直在试图让大家把最基本的这些在生活中在实际中能去更重视,为什么我带的焦点班学员成长得那么快,当然也不是我自恋,你可以说我自恋,几个月下来从完全不会做咨询到咨询做到很熟,敢出去捷咨询,整个流程很熟练,不胆怯了,因为我更重视基本功,这就是诀窍。我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一通百通,基本扎实了,学啥技术都很快,所以各位虽然咱们这个只是焦点的开胃菜的课,但是我也一直在跟大家强调基本功,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不然再多的技术你都用不上的,不好用的。
好了二十分钟了我们再开始读经验分享了。
担心自己得抑郁症的小柔,台湾叫忧郁症,有的叫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啊。这天,一进办公室,秘书就告诉我以前曾经参加过潜能开发的团体辅导的小柔好像出了严重的事情。因为一大早,小柔妈妈就打电话过来,听起来非常着急,要求尽快给为小柔做心理咨询。我马上与小柔让妈妈联系,希望知道小柔的状况。同时评估一下小柔是否需要尽快进行心理咨询。这是咨询的第一步,一般都是家长给我们打电话,婚恋状态的除外。咨询孩子的都是家长打电话。电话中聊一聊什么情况。属于咨询范围的就来做咨询,不属于的话可能就转介了。转介到精神科,最起码由精神科大夫把把关,需要的话才来咨询。
接着继续读:小柔的妈妈告诉我,一个星期以前,小柔就吃得特别少,本来话不多的她面对妈妈的关心,显得更加地沉默,妈妈猜想,刚上初中的小柔是不是因为遇到了学校适应问题。正想慢慢观察之后,再找机会询问,没想到昨天晚上小柔竟然突然哭着对妈妈说:对不起,我可能不能再帮你照顾弟弟了。说完这句话的小柔,任凭妈妈再怎么询问,都不再开口,着急的妈妈一大早就打来电话,哭着希望我可以尽快和小柔谈一谈。
那我们来看一看啊,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啊,看从中可以学到什么。首先孩子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发生点变化,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比较多的关注,当然你如果比较忙,那就麻烦了,你比较忙可能就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你们可能沟通就非常少,遇到事他可能就压抑着,也不愿跟你说,因为你忙就不会注意或者注意不到,结果孩子可能问题就会越积累越严重,越积累越多,所以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能多陪就多陪,当然青春期的时候就已经有点晚了,孩子小的时候更关键,孩子越是小的时候越是需要更多的陪伴,不然的话,孩子有啥事不给你说啊,不给你说才是最可怕的!孩子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有啥问题不跟你说,那就麻烦了。所以千万别在生活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去说孩子,否定孩子,那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觉得跟你在一起没有安全感,他跟你说话非常没有安全感。你们的亲子关系很恶劣,然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无法介入,找咨询师,咨询师毕竟一周只能见一次,你的孩子,也不一定愿意咨询了。最重要的永远是父母。最能帮助到孩子的最重要的也永远是父母,但因为平时你对他非常严厉,永远是挑错思维,你经常吵他,批他,你跟他的关系非常恶劣,等到他一旦出现问题,要么不跟你说,要么他根本就不搭理你,自己直接整天锁着门,他又不跟外界接触,跟外界唯一接触的就是你,他又不搭理你,那个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所以未雨绸缪,一定要注意跟孩子的关系。良好的关系非常非常重要。不过这个小柔看起来和妈妈还是不错的,因为她愿意跟妈妈说,虽然说她后续不愿跟妈妈说,她不愿说也没关系,最起码妈妈知道有问题。然后小柔也比较信任咨询老师,也愿意来做咨询,这就非常好。爸爸妈妈解决不了的问题,找专业人士帮助吗,借助第三方,找外力,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也会感觉更放心,因为有些话其实不方便跟父母说的,因为天底下的父母都不是太可靠。
家长的话就是最不容易相信的,当然这句话,当然我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给你说一件事,你要给我保密啊。”结果你转脸就给你老公说。孩子可能会说:千万别给我爸说啊!你说放心吧,我不给他说。结果某一天你就会给他说。孩子通常有好多事,是不愿意跟你说的意思,某一天你们吵架的时候你就开始当做笑话似的嘲讽他,也会导致以后再也不跟你说任何事,当然血浓于水啊,别看孩子说一辈子都不跟你说,后续可能慢慢还会跟你说。你也不要相信什么什么一辈子不跟你说这回事,血永远浓于水啊!
接着我们继续读,傍晚小柔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我的工作室,小柔看起来的确比之前在团体中忧郁一些,眉头深锁的小柔被我带进心理咨询室,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陈老师我快死了,怎么办?小柔说完,立刻哭了起来。
各位读到这,我停顿一下。如果你的学生或者你的孩子有一天突然给你说我快要死了,这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你可能会比较着急对吧?你可能会劝他或者问他咋回事咋了?别着急啊,你问得太快的话,他说话的欲望就没有了,就回去了,就没有了,我们来看陈老师怎么办的。
我静静地看着小柔,并不在第一时间说太多话或者第一时间询问他,各位,我前面说过一句话,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来访者说的话都要去听,当然换成书上的话:孩子说的话我们都要去听,慢下来,我们通常都太急了。因为关心所以焦虑,因为在乎所以担心。则于是我们很着急,我们很想更快地改变,于是我们不让对方说话,我们就开始唠叨,就发牢骚,我们就开始批评,咒骂,我们就开始指导我们就开始抱怨,我们就开始分析等等,这些都是无效的等等。稳住,先听对方说,清空你自己,先听对方说。这个我强调好多次了,先听对方说。在这段时间里,我只是专注地看着小柔,同时递面巾纸给她擦眼泪。看陈老师做了什么?陈老师只是专注地看着小柔,所以咨询一个小时很多时候咨询师做了什么,咨询师只是在听,可别小看了听, 听也是非常累人的。但同时,听也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倾听本身就是有很大的效果。
因为当来访者被倾听了,他等于也被关注了,倾听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出来,这也都会对对方也有帮助,当然,光倾听也不行,需要更多的倾听与关注,了解情况,简单地回应。到后续,慢慢地更多的技术会进来,慢慢地开始引导。
接着我们继续看,五分钟后,小柔停止了哭泣,情绪似乎也有了初步的缓解。我问小柔: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会这样想?这就是具体化技术。把小柔的情况给具体化。当具体化之后,我们就更清楚到底咋回事了,小柔告诉我,老师,我应该是得了忧郁症,我看新闻说得忧郁症的人都会想要跳楼。跳楼就会死掉,所以我可能也快要死了。
接着我们继续读书:工作中我常常会遇见咨询对象或者其父母进行自我诊断。而评判的根据多半不太恰当。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妈妈。妈妈跟我说:陈老师,我儿子最近都不太爱讲话,他应该是得了自闭症。当我问这位妈妈,孩子是被哪位医生诊断的,还是用了什么标准评估的时候,妈妈很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觉得他应该是得了自闭症。顿时,无言的我只能教育这位凭感觉的妈妈。自闭症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造生的,所以我推测小柔发生类似的可能性比较高。
我们每个人都很自恋,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以为自己是诸葛亮,很容易以为自己是专家,我们好像比专家都懂,我们会直接下断言,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我们又成了福尔摩斯。然后我们就断言咋回事,一定是怎么回事,另外一个人也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场景:两个人都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在说自己的理。都在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下一些判断。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那只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而已,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贸然地给别人建议指导,要是我,会怎么怎么样,我家会怎么样,没用的,更多的时候只是徒增烦恼。也不能说完全没用,用处也不是太大,只是徒增烦恼,只是让别人感觉你根本就没有听他说话,你只是在为了表达你自己的东西。
当然,再换个角度来说,不要随意地给自己贴标签,扣帽子,尤其在学了心理学之后,不要随意地在网上搜自己是不是得了忧郁症,是是不是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等等,你去搜吧。你越搜感觉很多时候越像,其实这在医学上叫实习医生综合症。医学院的学生最开始学一些症状的时候,一会觉得我好像有这种病,一会又觉得好像有那种病,越看越像,感觉自己有好多病,其实,哪有那么多病啊?没有。但他会认为他有这病有那病,学心理学的也一样,最开始的也会一样,没学心理学的也一样,去网上去搜,然后自证预言,证明自己说得是对的,证明自己真的有什么病,不断地去搜资料,好像魔怔了似的。
接着我们继续看。我问小柔是怎么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的,又马上问了她几个抑郁量表中的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是不是比平常更容易烦躁?是不是觉得失眠不太安宁?很容易失眠或者惊醒?是不是比平时的事更容易感兴趣?是不是常常哭泣或者有自杀的意念,小柔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候答案都十分的正向,比如不会比较容易烦躁,睡得挺好。于是我问她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了,小柔回答:就是那天和班主任谈完话之后,我问小柔,和班主任谈了些什么。小柔说全班做完抑郁量表测试之后,隔一天,我就被班主任叫到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很和蔼地问我,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太好?和同学处得好不好?家里有没有什么事例如父母吵架了没有等等?我很纳闷地给班主任说都没有,班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告诉我我的抑郁症指数偏高,是抑郁症的高危群体,让我凡事不要想太多,现在不想谈也没关系。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被暗示了。一会你就看到和班主任谈完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其实就是暗示之后。当你相信你是怎么样的时候,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你还能找到一堆证据,证明自己好像是这样的,这其实就是暗心理示,就是心理作用,心理力量的作用其实还是很强大的,所以不要随意地给自己贴标签扣帽子,也不要随意地给别人贴标签扣帽子,因为那都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果他当了真,那就真的可能越来越如此。
那我们来看小柔怎么样?我离开之后越想越不对劲,深怕真的得了抑郁症,又想到常常在电视中看到的跳楼的新闻,旁边都打着抑郁症的警告语,于是害怕的小柔把抑郁症和跳楼自杀做了不恰当的连接,才出现了最近的行为。我从小柔给我的信息判断小柔会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是从和班主任的谈话开始的,而班主任又是因为小柔做得测量指数偏高,担心小柔有抑郁的倾向,所以才跟小柔谈话。于是我大胆假设,小柔可能是经前症后寻。我问小柔做测验的那天是不是月经快来的前几天?
我们来看这段话啊!心理测验大家对心理测验是怎么理解的?
心理测验心理量表只能作为辅助和参考,因为医院的大夫,只要去医院,一定给你做许多量表和测试,这是一定的,医院就是量表,开药,因为这样快。量表只能作为辅助,要想判断到底咋回事,一定是精神科大夫通过谈话,通过观察,才能给你大概地确认,或者下诊断,仅仅通过量表,绝对不要太相信,那会造成很多的误导,心理测量的量表只能作为辅助参考。所以你自己如果做了,别太当真。
接着我们继续看:小柔惊讶地说:老师,你好牛啊,你怎么知道的?我对小柔说说,我觉得你患抑郁症的机会不高,应该只是月经快来之前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反应,这些是经前正后庭表现,同时我又给小柔介绍了一些抑郁症的常识以及情绪调节的注意事项。听后,小柔开心地说:哇老师,那我没有抑郁症啊,太好了,我不会自杀了。我们看小柔这个孩子一下子就变了,因为她之前认为自己是,然后出现很多很多的症状,后来知道自己不是,立刻就很开心了。所以我们的认知对我们的情绪影响有多大啊 ,当我们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发展。当我们认为我们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时候,我们就朝着另外一个样子发展了,我们怎么认为我们自己很关键。结束心理咨询以后,我征得小柔的同意,和小柔妈妈说明了状况,母女俩开开心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小柔这个案例就结束了,接下来还有十几分钟,我们再把后面的理论东西读一读。“一般化问句”帮助孩子放下紧张的心情,因为很多的时候不单是孩子啊,成年人也都是一样的,都会把一些事情,本来很正常的事情当成不正常,我们就会紧张就会焦虑,用一般化问句就可以让我们放下焦虑,当我们太过焦虑紧张的时候,就无法看见问题,看见问题的本身,无法解决问题。只有你稳了,稳生定定生慧,状态比较稳定,你认为这些事是很正常的,终归它都会好起来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你非常地淡定,你心里是有底的,然后你才能更清楚更客观地去看到问题本身,才能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更多的资源,进而去解决问题,不然的话,你在焦虑的状态下,再多的资源你发挥不出来呀。有资源你用不了。
就跟你是怕老鼠,老鼠啊,我相信怕老鼠的女士还不在少数,你比较怕老鼠,你见了老鼠就惊慌失措你嗷嗷叫,其实你那么大个子,你总比老鼠大对呗,老鼠那么小,它能怎么着你?它不能怎么着,那个时候你是有很多资源的,你站在那不动,老鼠都能被吓跑,你随便拿个啥老鼠也会跑,你用脚跺一下老鼠也会跑。但是因为你非常焦虑,于是你会被吓得嗷嗷叫,这个时候如果老鼠过来真咬你一下,你不一定能很好地反击。为什么?因为你焦虑啊。人在焦虑的状态下,各种能力好像就丧失了一样,傻了一样,所以我一直在说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住你自己,非常地关键。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慢慢修炼。记得任何事情,只要你学习你成长,都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生,去改变。改变持续会发生,不好只是暂时的,去努力去改变,一点点做呗,做多了就改变了呗。
我们接着往后读,而且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更提升了焦虑值,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最惨了,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最惨了,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然后如果给他一般化之后,他发现别人也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他的状态就会好一点,原来不是只有我这么倒霉啊,原来吧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啊。
有人问我,什么办法能放下焦虑呢?切实可行的办法。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最终你要想更好地放下焦虑,那只有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你的实力提升了,现状得以改善了,你的焦虑也会减轻了。我这没有切实可行的,都在于自己,去想办法,改变一点是一点,哪怕是一点,焦虑也会减轻,现状也会改变。自己能力上来了,焦虑也会减轻,至于那些小技巧,我个人认为用途不大,最主要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然后让现状得以改变,焦虑就会得以减轻。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答复到您?这是我的答复。不要期待从我这得到完全地具体的,那个不好有,我这都是笼统的,因为不知道具体情况。
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所以在面对孩子所叙述问题时,我们能提供相关信息,让他知道他所遭遇的问题是普遍性的,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负面感受是相同处境下的人都会有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或者刻意,自然比较容易看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一般化技巧。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这个。
一般化技巧常用的语言有哪些呢?大多数人也会如此,一般人遇到什么也可能与你有类似的事情,或者根据什么什么理论来说,根据什么什么经验来说,这都是一般化。这都会让孩子能更好地放松下来。当然,如果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状况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这也会让我们更好地放松下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帮助到别人,但前提就是我刚才说的,不要着急地去说,因为如果没理解到对方,着急地说,会让他感觉没有被重视,没有被倾听等等,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们接着来读,曾经有个妈妈慌张着来求我,他的孩子不但偷拿别人的东西,还面不改色,甚至没有羞愧感。妈妈很担心孩子是反社会人格。我仔细向着急的妈妈询问了孩子的个人资料后,才发现孩子才五岁,是独生子。我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没有羞愧感,而是没有物权的观念。五岁的孩子因为没有物权观念,很容易产生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认识,所以压根不会觉得自己不对。
所以我对这焦急的妈妈说:一般五岁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为与同龄孩子互动的经验并不多,再加上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就因为自己喜欢就将同学的东西带回家,没事的。跟他说清楚这是不对的就行了。这位妈妈听了我的解释之后,终于放下心来。这就是一般化。其实就是我们给他提供理论,让他意识到噢,原来这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为啥孩子是正常的,也给他讲一讲,不能光给他说正常的,给他讲讲为啥这个年龄阶段有这样的情况,他就放松下来了。
还有三四岁小孩,四五岁小孩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甚至他们会相互地去看对方的生殖器,作为父母,你们不要感觉:呀,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要脸,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有这些也是很正常,因为这是性意识的第一次萌发期.他们对异性很好奇,所以也是正常的,你不要把它想得很龌龊什么的,当成不正常.把孩子吵一顿说一顿,那可能的后果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他可能感觉自己是很肮脏的,那就麻烦了.
好,我们来看一般化有什么作用啊?
第一个使孩子明白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只有他有问题.让他对于自己有问题这件事,不要过度担心.因为一个人,当他发现每个人都有问题的时候,他也就不太担心了.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可能看到别人都是光鲜的,别人都可好,为啥只有我是这样啊,他就有很多很多担心。
接着,使孩子觉察自己的问题也常常是别人的问题,如此可以缓和孩子对自己问题的焦虑与不安.就像一开始的时候, 我们以为自己很不幸,后来发现原来各家都有各家的情况啊,每个人活着都好像都不是太容易啊!然后我们的状态就会好得多,对吧?
接着第三个,帮助孩子跳出看世界的主观框架,用比较客观的角度重新看自己及问题,也就是换个角度看事情.让视野更宽广.环境影响眼界,眼界决定出路.环境很关键,眼界更关键。其实就是让他的认知发生变化,视野更宽阔.其实有问题的人,基本上都是眼界打不开,他无法吸收到外界的信息,更多时候是一种思维的固化,更多时候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结果就导致他自己陷在自己的思维里.如果一个人能更好地吸收外界的信息,外界的知识,视野变宽,其实很多问题会发现根本就不是问题,很多事根本就不是事.所以各位,一定要学习学习学习.通过学习眼界会打开,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好像华山只有一条路,当然华山自古只有一条路对吧?但教育孩子或者生活中好多事情可不是只有一条路啊,路很多.只不过我们没有学习没有经历没有经验.我们眼界打不开,所以看到问题的时候好像就认为只有一条路,我们就会焦虑.我们就感觉过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才会有这样的一些想法.
最后一个目的,也就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放下焦虑,留着力气解决问题.当他不过分担心的时候,自然可以将力气、焦点放对地方,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刚才说过的,当一个人焦虑的时候,他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的.惴惴不安,非常地焦虑,他哪有更多精力去解决问题啊?只有当一个人稳下来了,当一个人状态相对良好了,他才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去把精力放在解决上.所以让一个人情绪缓解下来很关键,而让一个人情绪缓解下来,很关键的就是需要被倾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陪伴,需要被看重,需要知道他是正常, 好多人也都有类似的一些情况.好的,各位,读到这,21堂课又要给大家说结束了啊!我们明天继续第22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