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唐代诗人,最广为人知的流传诗句乃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既有春景之胜,更有思念佳人的惆怅。又符合古代风流才子的尿性,所以广为传唱。
关于这首《题都城南庄》,还有一个野史故事,讲的正是崔护和他的妻子绛娘的故事。
这年,崔护进京赶考,正为路上春日美景着迷,桃花艳丽盛放之中有一户人家,正巧他口渴,赶了许久的路,身上的水也都喝光了,于是便前往那户人家求水喝。
爱情是什么?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所以,一个人可能会爱上很多人。但相守却很难。)为他打开柴门的是一个柔美的少女,院中桃花正红得探出篱笆墙,与少女红扑扑的脸庞相互映衬,也不知是花儿红艳染了少女心思,还是女儿心事羞了满树桃花。风度翩翩的少年郎这一扣门扉,便走进了女孩儿的心房。
或是紧张,或是急于亲近,少女不顾世俗礼教,将他请进了家门,让他休息喝水。
少年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见钟情就不想离开,所学礼数尽数忘却脑后,只为了多看她几眼。
爱情的力量总是让男人克制,却会让女人勇敢。少女向少年透露了自己的姓名:“小女绛娘,和父亲蛰居在此。”她独自在家,不仅没有将人赶出去,还把人请进了家里来。
有了少女主动迈出的这一步,少年也大胆报了自己姓名出身,只叹自己可惜无法久留于此,还需进京赶考,待考取功名回来向少女父亲提亲。
两个人暗许终身,却怎奈无法立刻相守,少年为前程离去,少女只得留在靡靡春光中等待,思念着在繁花深处,踏马而来的少年,一瓢饮一箪食,一颦一笑,两心相许……剩下的漫无目的的等待和未许归期的相思。
一个翩跹如蝶的过客,没有联系方式,没有寻访的方式,少女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一个飘渺的身影上。
一个仅仅见过一面的人,一个仅仅来过一次的人,一个仅仅讨一杯水的人,却因为萌生出来的爱意被锁在少女心头:
他在路上还好吗?
他的考试还顺利吗?
他又去找哪家女子讨水喝了吗?
他还会回来吗?
他还记得我吗?
他什么时候会来呢?
他离开几许光阴了呢?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受不了这相思之苦的少女,再加上父亲的逼迫,她一柔弱女儿家如何熬得住?终于又是春光灿烂的春天,同样的桃花烂漫,却等不来那浪漫纯良的人……
少女在心里判了少年死刑,她要结束这一年的折磨,成全自己这段短暂又刻骨铭心的爱情,自挂东南枝。
少年迎着春风赶来时,见到的是少女的尸体和痛哭流涕地老父亲。老人痛斥他害了自己的女儿,而他又何尝不是,既然他来了,便是来迎娶心上人的,为何绛娘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怪他,去的太久!
怪他,来得太迟!
怪他,给得太少!
怪他,要得太多!
……
他顾不得其他,抱着绛娘痛苦哀嚎……
或许是奇迹,或许是巧合,绛娘嘤咛一声,悠悠转醒,死去之人却又转活过来。二人具是狂喜,后终成眷属不提。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的标准结局,当然令人开心。不过,这样的爱情在快节奏的现代,恐怕是很难再有的。别说现代人,就算是大唐稍后一些的朝代也都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太过离奇,怎么就凑巧,少年回来之前少女上吊?爱情的力量还能让死人活过来?于是,不同的版本中,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故事来。
《警世通言》里《崔侍诏生死冤家》中描述的故事乃是,崔宁与虞秀秀相爱结为夫妻,在崔宁离开的时候,秀秀被权贵压迫,逼迫致死,后来化作鬼魂和崔宁做了夫妻一起生活,最终被一个当兵的撞破说破,便带着崔宁一起去地府做一家人去了。
笔者认为,从崔护本人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寻找到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佳人,之所以有这些故事的结局,不是复活就是一起死去,无外乎是古人心中对爱情的臆想和猜测,以及美好的祝愿。而事实,恐怕并没有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