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中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人在降生的瞬间就开始学习了,广义的学习是指通过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掌握新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不过单纯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靠有限的生活经验,要掌握日后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能是困难的,二是靠生活经验所获得的知识观念往往是错误的,如何加以琢磨和修正是一个问题,解决这双重难点的机构就是行为制度化的学习场所-学校,这就是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
但是,在学校中如何给学生传达知识,这也是我们所有教师,包括学校需要去长期琢磨的一个问题,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宝箱,像学生已知信息那么简单,机械学习乃是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对于客体的理解,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倘若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的知识表达学习就不存在,从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看,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社会互动,系个体与社会文化价值活动的结果,教师的知识无法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所以就我看来,我们需要有一些课程的创新,才能将现有的知识通过创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不仅是学习一些书本的文化知识,而更是从书本以外的地方获取到他学习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将来他进入社会以及他的终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更深的作用。
传统课堂中可能更注重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交流,而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智慧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不是相互对抗,而是共同合作。通常课堂中会有一名教师和几十名学生,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形成各自不同的认识与情感,尽管教学一般是根据教师的意图一教师设计的计划为中心展开的,不过没有哪一个资深教师会按照预设的教案展开,教师要时时刻刻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修正计划,教育学,没有意图与计划,便不能实现,但这种意图与计划是不断地取决于教师的决策而变化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世界意味着洞察这种关系之中的每一个对话与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它是先人所发现所认识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的建构与习得不是单靠教师从外部以语言加以传递就能实现的,必须以学生已经建构与习得的知识经验的正式活动作为媒介,这样,在知识的媒介语习得之间蕴含着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其实就是造成种种课堂教学错误主张的根源,其中最大的一种错误就是灌输式教学。
很多学校和老师已经发现了这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课堂中想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却往往因为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表面上是采用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实际却还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活动。这样的活动仅仅是表面化的,却没有深入地将学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可以说这仅仅是一种变了味的灌输式教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