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 ,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使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他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积极条件。
教学和教育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也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二、关于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 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到那些交汇点,因为正是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外一个班里,却要在另外一个点上要有所保留。
现在,比如说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是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为学生对思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三、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也就正式掌握知识。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明显,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考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的意义。但是,要做到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够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的表达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