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大家说一句话,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
既然大家都在说,说明这句话有现实的考量和实际的借鉴,对于大部分职场人士,如何来对此进行分解呢?
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八小时,一般是指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之间的时间,感觉有点绕,其实就是朝九晚五,大家的这段时间应该是由公司的具体事务或具体岗位来支配的。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岗位上的工作,并且没有违反其它的规定,那么这一天的工作就是OK的,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如果表现优异提升了公司利润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也就是说八小时之内需要付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以证明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价值。
第二,生存。这个词语直白点说就是活着,饿不死。满足简单的生活物质需求,大部分上班的报酬也就是这个标准。
第三,发展。就是个人的未来愿景,感觉比较高大上,其实就是满足人的多维需求,实现个人梦想和欲望。
以上三个关键词就是职场人士的缩影,或者是心理预期,或者是满于现状,或者是寻求突破。
由于所处立场不同,老板和员工对此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老板的终极目标是利润,而利润的公式是:利润=销售额-成本,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发现老板和员工之间有无法调和的矛盾所在。
矛盾如下:首先,想要获得利润最大化,必然需要销售额大量增加,而这需要员工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加班加点才能搞定;其次,需要降低成本,而员工的报酬包含在成本之中,显然老板对成本是非常敏感的;由此可见,这里面有很大的矛盾在里面,因为完全站在了利益的对立面。
那么,针对这种矛盾状况,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
当然有,很多老板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比如股权激励,给员工分红;发展分公司,给员工更大的舞台。听说分钱最厉害的要数培训界的刘一秒,销售额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分出去了,几千个思八达战士在市场上为他疯狂征战,创下了一个个培训界的神话。
但更多的传统老板哪有这种分钱的魄力和格局,这里上班的员工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安于这种八小时工作现状,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拿着一份不多但还算稳定的报酬;另一种员工只是把这里作为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当然也在岗位上踏实地做本职工作,但八小时之外蠢蠢欲动,积极构思自己的副业,谋求未来的发展。
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对错,毕竟是自己选择的路,总得由自己来走,关键是需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状况,看看所求的稳定是否真的稳定?稳定之中是否存在危机?所处行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如果要谋求八小时之外的副业,如何定位?如何起步?
现在吴教主着重分析一下这个点,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定位。选择一个细分领域,比如淘宝上有一个卖盆景的老板,开始时卖各种盆景,甚至是一些很少人买的稀有盆景,导致需要大面积的库房,还有产品的积压,还要面对竞争对手激烈的价格战,非常累,业绩也不理想。
后来学习定位策略后,精简产品种类,砍掉了销量少的品种,业绩有一点提升,到最后只做绿萝,因为专注一种,客户觉得专业,业绩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库存少了,人也轻松了很多。
第二,框架。结合客户心理需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第三,输出。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填充到框架之中,然后通过文字、音频、视频进行价值输出。
第四,频率。每天固定价值输出,水滴石穿的道理不是水的力量多么厉害,而是频率的强大。
还有两点因为威力巨大,暂时不便分享,未来会与同频者进行分享。
我是吴教主(微信公众号),本名吴波,感谢你进入我的心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