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力量吗?
当然。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可以造就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言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语言可以救人语言也可以杀人。
在我没有接触心理学和催眠之前,对催眠是一窍不通的,甚至觉得催眠深不可测,神奇无比,乃至觉得催眠是一种挺悬乎的东西。随着我在个人成长路上越走越远,随着自我学习的加强,我对催眠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方发现原来催眠无处不在,而且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催眠暗示,而暗示力量最大的当属父母。
我家三个孩子,我是老二。哥哥和妹妹当年都上了学前班,唯独我没有上。那时候小小的我就觉得父母一定是不爱我的,他们是偏心的。我私底下偷偷地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你上不上学前班都不会影响你的学习。我乐了。上小学了,第一次考试就考了100分,拿着试卷屁颠屁颠地走到正在干活的妈妈跟前求表扬,妈妈看也不看一眼我的试卷,说,你本来就是读书的料。我欢快地走了。初三那年,我获得了我们当地地级市的优秀班干部的荣誉称号。红本本拿回家,妈妈眯着眼瞄了一下,边忙活着手里的功夫边说,你总是那么的优秀。我高兴的收起证书。师范毕业了,我被评为A等级优秀毕业生并留在了师范旗下的附属实验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把消息告诉妈妈,妈妈说,你从来不曾让我们操心。(多年后重新去理解这句话,那就是:你就是父母的依靠,而不是负担)后来我谈恋爱了,一段异地恋,现实生活需要我做出一个选择,去与留?继续待在老家还是选择嫁夫随夫来深圳?妈妈当时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里的鱼塘太小了,你可以尝试到更大的鱼塘去看看……于是我就来了深圳,成了深圳人。2015年我接触了卓越父母平台,因为热爱家庭教育所以期待把更多的家庭教育理念跟随平台传播出去,我想成为一名亲子导师,又担心自己无法给成人讲课,内心里小纠结刚出现,一句话就出现了:你学什么就像什么!这是N年前父母曾经反复对我说的一句话。
父母天生就是一个催眠师。我就是这样被我妈妈催眠的。我是奔四的人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路走来,跨过了一道道的栏杆,遭遇了大小的困惑和障碍。每每这个时候,仿佛背后总有一股动力推动着我前进,鼓励激励我走自己的路。
这就是我被我妈催眠的结果。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没上几年学,却用着最为简单也是最有力量的语言催眠了我。话不多,句式简单,不外乎就这几句话:你本来……;你总是……你一直都……;你就是……。就是这样用正向的语言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同时慢慢地我也活出了与之对应的身份。
是的,在身份认同身份法则中,你认为你自己是谁你就会活出与之相对应的模式,而不同的身份认知会带出不同的社会层级。
记得有一次去听科组的公开课,老师新授完毕进行练习巩固。坐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却是一动不动。我温馨提醒,“你做呀”!学生摇手又摇头地说,“不会,太难了!”我一看,怎么就不会呢,这都是基础题。我再次提醒他。那个学生却对我说,“老师,我很笨的。不会做。从小我妈就说我笨,我奶奶也说我智商低,我的兄弟姐妹也是老说我傻呼呼的……”立马,我无语了。
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每一天都会跟孩子说很多的话。说的最多的就是“不字句”。比如:孩子,不要再看电视了;不能再玩手机玩游戏了;不要跑;不准动;不能跳;不要吵……孩子听了吗?没有。没有效果为什么还在用这些“不字句”?也许你不知道你正在用“不字句”来负面催眠你的孩子。不信?那邀请你和我做一个催眠的体验互动:请闭上你的眼睛,深呼吸。好,我知道你很懂事很有素质,下面请听我的指令。不要去想草地上的那只小白兔。不准去想那只长耳朵的小白兔。不能去想那只短尾巴的小白兔。不要去想那只红眼睛的小白兔。不能去想草地上的小白兔。睁开眼睛你在想什么?满脑子都是那只小白兔。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是再三叮嘱你“不要不能不准想小白兔”吗?相信体验后你会有对“催眠”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你想孩子做什么,你期待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把你对他期待的部分清晰表达出来。不要看电视,那你希望孩子干什么?孩子,该写作业了。不要吵。那你希望孩子怎么做?孩子,请安静。不准跑。那你希望孩子如何做?孩子,请慢慢地走……让孩子接收到你懂他理解他,这样孩子就不会排斥你说的话,然后再加上你给孩子的正向催眠,孩子听后感觉被肯定赞美欣赏认同,自然动力就足了。
我家妞不太爱运动,而孩子爸爸期待她可以有一技之长。于是会领着她打打羽毛球。每一次打球,爸爸会不停地重复:嗯,好球。哇,不错。嗯,这个球打得不错。好球,太棒啦……在此起彼伏的语言催眠下,妞开始不排斥打羽毛球了,脸上也越发的傲娇,当然打球也真的越来越进步了。
当孩子拿起书本,我们可以说:你就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当孩子获取好成绩,我们可以说:你本来就是那么优秀。当孩子主动去做事,我们可以说:你总是那么积极主动……
成功有三部曲:定位,装为,成为。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催眠他,给他一个直面身份的话语。父母天生就是最好的催眠师。相信你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