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几乎全民普及的今天,改变了大部分人的出行习惯,也包括自己。以至于现在出门基本只带一个手机,手机套也换成了翻盖样式,以便里面放一张身份证或交通卡。出门不带钱包,也不带现金,免去找零的麻烦。这样的生活几乎是越来越适应,也越来越喜欢了。
然后在最近几次路边打车中,连续遇到了两位出租车司机,没有二维码,不能手机支付,只能现金或交通卡。最后不得不调出好几个月之前放在手机套里面的备用一百块拿出来支付。感叹自己如果没有准备,不知道那时会是自己尴尬还是司机尴尬了。
可能一些上海的老司机更依靠于年轻时养成的交易习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明显不如一些新司机,并且认为改变并不会对业绩产生额外的收益。即使闲聊的过程中告诉他移动支付的便利和潜在好处,都无法打动他们去尝试。
在我的身边同时存在着两类典型但行为上又互相相反的人。一类是上面提到的对这个时代主流的价值和信息并不太关注和在意的人群,认知中相信他们正在选择主动退出这个时代。还有一类人每天微信单词,读英语著作,每周读一本新书,得到,喜马拉雅,混沌课等知识付费课程全订阅,参加各类知识星球,小密圈各类线下社团活动,其勤学态度远超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族。
任何热爱学习的人,都是值得被鼓励和尊重的。但是常常会有另外一个声音跳出来说,“这是一个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各类的免费付费的学习是为了不被这个时代淘汰“,这是一群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学习本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懒惰的人”。
对于为学习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人,这样的批评之声的确让人沮丧并且想要反驳。
但却无法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批评是无比的正确。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无助于成长。让我们成长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所言:认知学习不会培养经理人,正如它培养不出游泳运动员。因为只是学习而从来没有被带出过课堂,没沾过水,没得到教练对他们表现反馈的游泳运动员,第一次下水就会被淹死。
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
首先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后罗列成为“这样的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再把知识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这时我们的知识体系图就出现了。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清晰之后,就知道什么应该去学习,什么又该放弃。
回到最初当我在心中评论出租车司机不与时俱进时,也许应该反过来问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学习的真谛。选择学习某类知识时,背后自然有目标支撑。然而选择不去学习某类知识,懂得舍弃“知识输入”,未尝不是一次自我思考后的决定。
在时间和注意力高度稀缺的时代,我们都懂得了学习中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