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然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将于本月底登陆影院。近期,冯小刚与编剧严歌苓等主创团队马不停蹄,接连举办发布会、观影见面会等活动,为该片上映大造声势。从媒体的报道看,很多观众对冯小刚的这部新片抱有较高的期望,可以说《芳华》未映人气已经蹿升。
《芳华》是部什么样的电影?根据媒体释放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定:这是一部情感片,带有浓郁的怀旧情感气息。
该片改编自女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内容主要讲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来的少男少女在部队文工团的生活故事。对严歌苓来说,小说原作带有自传性质,因为她曾经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女兵,而且待了13年之久。而同样在文工团服役过的冯小刚,据说几年前就与严歌苓有过一个约定,要共同打造一部关于部队文工团故事的影片。显然,相同的青春记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严冯二位战友在打造《芳华》时,自然而然会对曾经的文工团生活进行细腻的挖掘与展现。据此,一些影评人不无煽情地写道:“冯小刚的新片来了,带你走进70年代部队文工团的神秘世界”。
然而,如果你真听了这样的忽悠,眼睛只盯着文工团里男兵女兵的青春故事看,那就可惜了这部电影。
其实,《芳华》拍摄完车后,舆论已有论断,该片有一个重大突破意义,就是触及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发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要知道,那场战争结束后,除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和电视剧《凯旋在子夜》风靡一时外,因为种种特殊的原因,我们几乎再没有看到过表现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
而在整整30年后,冯小刚勇敢地闯入了禁区,在《芳华》中将镜头对准了这场战争,虽然时间不长,占得戏份很少,但拍得相当投入。据介绍,影片用了6分钟的长镜头,紧紧跟着主人公的举动,将这场战争的残酷炸裂般呈现出来,会让观众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实话实说,岳然还没有一睹《芳华》,但看到这个介绍,已经心潮澎湃。大约20年前,岳然曾有机会到位于云南文山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瞻仰。那里,集中安葬着900多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踏入陵园,那密密分布的陵墓和一个个墓碑上铭刻的年轻生命,让人看得痛心疾首、悲伤万分。那一个个年轻的战士,那些曾经活蹦乱跳的生命,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而洒尽热血,长眠于南国边疆。
然而,平心而论,我们对牺牲者欠的太多。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关于这场战争,我们在公开的文字、影像等宣传中讳莫如深。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牺牲的烈士,包括因战致残的老兵,未能给予应有的待遇,让烈士家人和伤残老兵寒心。
而真是因为宣传的缺失,教育的缺失,包括对烈士家属和参战老兵在情感关怀方面的不足,30年后的今天,关于南国的那场战事,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渐行渐远,这与当年全体国人同唱一首《十五的月亮》真是形成天壤之别的反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年轻人在给冯小刚的微博下留言时,才会问他影片中这场战争打的是什么仗?
忘记历史,真是太可怕了!
在北大举行的观影见面会上,冯小刚不无动情地对北大学生说:“我们为这场战争牺牲了那么多军人,那么多年轻的生命,更不要说还有很多负伤的军人,还有很多在作战当中内心受到震动的军人。这些年轻的士兵也可以说是我的同代人,广义上说我觉得他们也是我和歌苓的战友,他们的付出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看来,一直对文工团生活有着浓厚情结的冯导,内心里其实是有大情怀的!《芳华》的剧情从文工团演绎而出;但是,这部影片应该致敬的,绝不是文工团里的青春躁动,而是炮火硝烟中的热血飞扬!炮火硝烟中绽放的青春年华,最担得起“芳华”二字的涵义!
岳然:学者,时评人。无“愤青”之满腔怒火,无“网红”之利欲诉求,无“意见领袖”之凌云壮志。惟抱客观、理性、平实态度,分析时事,分享观点,以为乐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