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2017年第一个季度过去了,回顾过去一季度的目标,一种惶恐不安之感,由然而生。只因为计划大概只完成了60%。说好的实现呢 ……
都说要让梦想照进现实,照不进的,大概多如此,每个月做计划,可基本每个月都是存在没有完成的情况,然后不断地渗透到下个月里去,到年底的时候难免焦虑地感慨一番:这一年我都完成了些什么啊。一头蒙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反躬自省一番,发现几下个原因:
首先,自己在定计划的时候,没有给具体的事情制定具体执行的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时间,不符合SMART原则。第一季度的计划之一包括采访三位小伙伴,完成三篇采访稿。但是自己没有给计划设定具体的实施时间,导致一季度过了一位采访还没有完成。
其次,没有去思考可能发生的障碍以及应对办法,比如在进行采访过程中是否接纳真相,是否缺觉察,是否缺能力资源,是否缺乏知识策略等等,而不是用“时间不够”貌似没办法改变的障碍为借口,恶循环下去。
第三,过于乐观的心理。梦想一方面给了人们前进的方向,一方面又给了人们过于乐观的心理,还没开始行动就到处宣言,还没有评估障碍,就有一种幻觉——未来很美好,结果却是另番模样。
有人说,让自己的满足感不来自于励志,而是来自于梦想真正实现。把“我要去参加马拉松”换成“我要去跑马拉松,所以我必须要每周五天坚持跑步,搭配力量训练,然后合理饮食,那么今天我的运动计划是……”才算是把梦想落地。
对此,我的计划不再是“采访三位小伙伴”,而要具体到,“通过采访三位选定的小伙伴,把他们优秀的一面通过写作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的人,带领更多的人成长。如果对方拒绝了我,那么我要了解下具体的原因,作下一步改进,或者换其他人。如果担心时间不足,那么我需要提前找对方沟通时间,作好时间的规划。接下来,我需要去行动的是制定一份能够落地的具体计划,然后通过行动完善它。”
总之,对于一件想完成的情事,期待好的结果,要同时思考可能发生的障碍,在脑中里预演最好和最坏情况,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计划。每一个计划,不只问自己期待的结果是什么,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现实障碍。学会评估,知道好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会随便点火,遇到障碍,有预案去应对。
最后,“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祝愿梦想,早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