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布拉格向北
短途旅行在车上看完学诚法师的《好好说话》,滤掉鸡汤和佛语,当它是一席内心观照,还是颇有收获的。
这本书的核心是教人智慧的讲话。
说话之所以难,并不在技巧,也不在话多话少,关键是心要好。内心是真诚、关怀、欣赏,还是虚伪、冷漠、排斥,别人是能感觉到的。
考验1: 人在受到委屈时,心智水平降到冰点,这时你还能保持说好话吗?
考验2: 最亲近的人对你施以戾气,你却不以戾气回击,好言好语待Ta,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通读整本书,我最大的心得是人在困顿时也要怀着慈悲心寻找化解的方法:既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伤及对方自尊,这样一来双方都会比较满意,也不致一时口快伤人伤己。
-01- 好好说话的心智基础是随喜
“随喜”在佛教里说的是一种有趣的生命现象:你努力追求快乐,却总得到痛苦;当你不再追求时,真正的快乐反而不请自来。
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经历本无好坏之分,你怎样诠释它,决定了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你的将来。
毕竟,记忆本身是没有恨意的。人之所以因为某事生恨,是下意识的反复刻画、揣摩记忆中恶意的结果。要知道,回忆其实是妄想,在幻觉中一遍遍加固内心的执着,然后骗自己说这是无法撬动的巨石。大多时候,我们放不下的并非某人某事,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认清了烦恼妄想的本质,它顿时就轻如鸿毛了。
另一种消磨意志的东西是负面情绪。我们或许都有类似体会,就是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会消耗内心的能量,让你无法专注在重要的事上。学诚法师认为,诸如厌恶、嫉妒、愤怒这类情绪都是可以避免的。
佛门里管“观察别人的过失而心生不满的行为”叫观过。就算你能对别人的过失明察秋毫,“观过”这种行为也对本人毫无益处!
我们看不惯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的语言、行为、性格让我们不适应。但是,每一种性格的背后都有它的成因,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是苦难。没有慈悲心,面对别人的苦难,便没有产生悲心,反而只都有嗔恨。这样的恨,是多么无用啊!
哲学里定义“我者”和“他者”,说的是我们的观念中会形成种种与他人的对立:小到和伴侣对立,大到和某个民族和信仰对立。但这种对立只不过是人为约定,根本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我们淡化我和他之间的分别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就能避免很多片面和错误的想法。
比如看到办公室新人在工作上表现得唐突,给你造成麻烦,让我们试着描述第一时间内心里涌起的情绪,关照自己。
情绪1: 为什么Ta就是听不懂我要什么?这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吗?我自己干都比交给 Ta省事。忍不住给对方脸色看……
情绪2: 联想到自己当初刚入职时也曾有过各种不得要领、囧到不行的经历。想到这里,不免对新人同事多了些同情和理解,抑制住了谴责Ta的冲动。
你是愿意办公室里多个伙伴,还是多个敌人?答案不言自明。 然而这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第一时间内心启动什么模式。
随喜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心智技巧:
* 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才会收获快乐。这是低阶版。高阶版是主动帮助别人发现他们自身的潜能,把双赢当成共同目标。
* 人在感情中期待获得回报,如果长时间付出与回报不平等,内心就会痛苦。然而这种想法归根究底是出于自爱,而非爱他。因此痛苦与失落也来源于没有满足自我。在感情中,多要求自己,少期待对方;多感恩,少抱怨;珍惜拥有的,不要执着于没有的。
记住:每重复一次同样的行为,记忆的痕迹就加深一次;重复得越多,痕迹越深刻,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所以要训练自己情感的肌肉——随喜,去掉情感的肥肉——嗔恨。
-02- 人生苦乐,贵在自知
顺境时志得意满,觉得可以控制一切,稍微有些不如意处便乱发脾气;逆境时又容易灰心丧气。这些情绪都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困惑和迷茫,都是源于无法如实认清自己,一厢情愿地要求外境。这样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时间长了,便处处感到矛盾和无力。
改变,从心下手,让自己的心更低更宽一些,就像幼苗在土壤里安静生长,其实这样的生命充满力量,这股心的力量既是向内的,还有向外散发出的。心不静,就很难真正快乐。应该如何回归自己的内心呢?
* 简单的回答是:要“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不要把生命寄托在内心之外的无常变化上,让内心茁壮。随遇而安是种真正的乐观和积极,不管在什么境界中都能安身立命。
* 转换思维重点:不要总想着如何去对付逆境,而要想想如何提升自己。内心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慈悲、智慧、愿力,你可以把这些品质看成是“情绪肌肉”,一个人能时常在生活中训练、激发这些肌肉,就可以超越无常的外境。
* 心太高,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付出;心太窄,装不下他人的苦乐和恩情。
* 人在顺境时要收心,避免滋长骄漫;遇到逆境则要放心,就是要积极豁达,多看光明的一面。
-03- 把精力放在让你有热情的事情上,减少人情纠结
生命的大方向不决定,生活的小事中就会处处摇摆、犹豫、迷茫。世界虽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慈悲,慈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悲是希望去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众生也包括自己,自他的一切痛苦都是慈悲的理由。真正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慈悲,是自己有没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重点要放在成长自己、强大自己上。明晰了宗旨,就不会随外境而转。
所有真正改变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颗心。与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观察和批评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如多关注和践行自己能够做到的。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给你带来痛苦的,就是对自我的仰视和执着,谦虚低调才能拥有更多。
* 在感情之外,要有其他令自己有力量的梦想,不要把感情当作生命的全部。
* 在痛苦的经历中要学会:少一份执着,多一份付出,不要把生命寄托在无常变化的人事物上。
-04- 我的结语
赐予诸神超自然力的向来不是什么善心仙,神话与格言故事里,魔力总是伴随诅咒,要用某样寻常的幸福交换。所以再看到他人的非凡,敬仰之外,不妨也多些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