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的时候,面对着全国高校和几十个专业,我完全无从下手。
那时我刚学会了怎么用电脑,是在县里的免费培训机构里学的。这些机构是政府的计算机普及类扶贫项目,我们这些高考完的人跑去免费学,机构可以将我们定义为失业人员,按名额找政府要补助,似乎是一个人补上千元。现在想想,他们真会做生意啊。
我就这么一个人去了,心里没想其他的,只知道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些知识,因为课本上都说了互联网正在兴起,未来一定是互联网的世界。我到现在,依然很感激自己,总是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些很正确的决定,有这样的远见,如学电脑,如下广州,如不断地试错跳槽。
可惜的是,即使会百度,也还是不知道应该选什么专业。最后,我选了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师范大学。一是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去当老师,二是因为我奶奶对我说,这个学校的包子又大又便宜,生活成本很低。专业呢,选了“对外汉语”,只因为觉得很划算,以为又学汉语又学英语。回头想想这些幼稚简单的原因,有时觉得可笑,有时觉得可悲。因为一个人轻微的某个决定就可以决定一生的走向。
其他人也差不多,问到选填专业的成因大多都是这样的回答:“听说好就业”“听说这个专业的妹子多”“听说可以经常组队外出考察”……而又有几个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呢?
和大学班主任的第一次见面,他就对我们说,要我们转变心态,你们现在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然后他就来去了无痕,整个大学四年,除了他的课和一些半年一次的会以外,基本没见过了。其他的事情,我们自己看着办。
仿佛一夜之间,我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再也不是昨天那个还在熬夜做题的高中小朋友。没有人告诉我,成年人正确的样子是怎么样的,怎么自主学习,怎么自我选择,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已经默认我“应该”懂得这些道理了。
可是,特么的,我真的就是不知道啊!!!
于是,我开始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听各种乱七八糟的讲座,找那些大三大四的学姐请教。我像一个还没见过青春就快要老死的人一样,恨不得要抓住机会,来弥补以前小学到高中所缺席的所有东西。我期盼可以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结果,无论是参加歌手比赛,还是主持人,还是毛笔字练习,我都一个也不会,成了炮灰。那时候,我才明白,只会死读书的人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可是,连考上大学我都已经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了,更没有金钱和精力去发展业余爱好,和开拓视野相关的项目了。和其他优秀的同学相比,我有着十多年的经验与知识断层。
学姐说,要多看书。我便跑到图书馆各种书乱看,东摸西摸。学姐说,要多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于是有时蹭听一下历史课,有时听一下日语课。
我的专业属于中文系,所以有很多课涉及到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我的认知还都仅限于过去从小学到高中的那些语文课文。于是,我又囫囵吞枣地把小说和文学作品看了一本又一本,不得要领,但至少能撑起“中文系”三个字的门面。
我没有电脑,手机都是充话费送的那种功能机。想要上网查东西就必须去网吧,1.5元一个小时,对于那时每个月生活费只有500元的我,很捉襟见肘。周末的时候我又是各种想办法做兼职当家教。
大学生活被我过得像一锅乱炖的粥,看似材料丰富,却都体无完肤。
【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简屋(ID:jhous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