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远的距离,最近的距离》
入世即俗人,但有一些人,俗得和你我不太一样。
--大冰
起初翻看书中内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或是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买书卖书的交谈而已,只不过不是用电话,也不是用淘宝,而是用书信而已,仅此而已。尤其看了1950年3月25日的书信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丫作者有毛病吧,买书就买书嘛,弄得不好还把人老板给怼了一顿,完事还让人家赶紧去找书。
然而,当慢慢地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它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题目:
这是一笔起于美国纽约,横跨大西洋,止于英国伦敦,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之久的“买卖”,所以题目前一半起名为:最远的距离。
空间上的维度束缚不了思想上的摩擦,就像作者在1969年4月11日写的那样: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所以后一半取名为:最近的距离。
关于爱:
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信,而你们两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1969年1月29日
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平均为80岁,那么足足占据了一个人四分之一生命的20年时光的陪伴,已经足够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了。
书中夹着的小册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海莲 · 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屎,终身未嫁。一一恺蒂。
我再想,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弗兰克?
有些爱虽只字未提,却早已发生。
关于写信:
这本书信集,开始于1949年10月5日,结束于1969年10月,时间跨度二十年。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上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一一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陈建铭
这世界跑的太快,甚至让很多人跟不上它的步伐,不知现在是否还有依靠坚持写信,在倔强的对抗着这个穿着科技衣装的“文明时代”的人?
关于称呼:
称呼的不断变化,也反映了一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诸位先生,敬爱的夫人,敬爱的汉芙小姐,敬启者,亲爱的汉芙小姐,亲爱的塞西莉,亲爱的弗兰克,亲爱的海莲......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深浅,就在于回应的程度,明白了这些再回头读1950年3月25日的书信,真是有点嘲笑自己最初的那种想法。
正是因为一年多的往来,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在海莲的心里,弗兰克已不再仅仅只有一个商人老板的身份,更多的是弗兰克是唯一了解她的人了。“哎,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1961年3月10日”我想这才是海莲在1950年3月25日的书信中那样“放肆”的缘故吧,与其说是“放肆”,倒不如说是老朋友间的调侃。
我们不也是如此吗?在陌生人面前很安静,在熟人面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浪”的很。
若是常与你玩耍的人突然有一天换了一个称呼喊你,那就给TA一个拥抱吧!
关于“送礼”:
除了买书之外,海莲不惜花费多于买书几倍的价格为弗兰克他们送去了圣诞礼物:六磅重的火腿,还有复活节礼物,以及长丝袜等等,而在买书时,海莲却又把书的价格算得特别清楚。“我寄了五元和一元的钞票各一张,多出来的七角请用来支付《新约全书》,那两本我都要买。1949年10月25日”
在我看来,给他们“送礼”,一方面是出于海莲的爱心,但更多的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买书是买书,“送礼”是“送礼”,二者不能混淆。
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特别现实的话:如果你想证明你与一个人的友谊,那就把钱借给他。多少人以“谈钱伤感情”的名义,而做着伤害朋友的勾当,我可以拿出一百块钱请你吃饭,但是你欠我的五块钱必须还,这是原则问题。
如果没有了原则,那很多事情就真的乱了。
关于借书:
你们有德 · 托克维尔的《美洲见闻录》吗?有人把我原有的一本借走了赖着不还。我实在百思不解,再怎么循规蹈矩的人一霸占起书来都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气派。1955年9月2日
此时我想对海莲说句话:借钱的都是爷,借书的都是佛祖。
喜欢大冰的书,2016年大冰的新书《好吗好的》刚刚出版,我就立马入手了,看完之后被一个同学借走了,几个月前朋友找我借这本书看,然而一年的时间我早已不记得书是被谁借走了,问了几个朋友也都不知道。
如今这本书还是没有找到,也不想找了,只是又重新买了一本,其实在乎的不是那本书,而是我在书中标注的一些东西,至此,我再没有给同学说过我有什么书。
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有谁真的会拿出百倍的仔细去呵护它呢?你说呢?
关于“数字”:
这是一个看重“数字”的时代。
海莲最初为剧团修改剧本,一周的酬劳四十元,后来一集稿费两百元(1951年2月20日之后的一篇书信),接着是一集两百五十元(1952年2月9日),后来得到CBS提供的编剧奖助金五千美元(1959年8月15日)......
“数字”涨了又如何?海莲终究在弗兰克生之前未能踏入英国的土地,未能在查令十字街84号献上一吻。
“一房一厅或两房一厅任君选择/租金合理”
房租什么时候“合理”过?其他东西也没好到哪去,尽管招牌上吹得天花乱坠,终究只是个广告文案。1958年1月10日
GDP再高那又怎样?你照样买不起房!
关于“物是人非”:
书店员工:乔治 ·马丁,梅甘 ·韦尔斯,比尔 ·汉弗莱斯,塞西莉 ·法尔,弗兰克 ·德尔,J ·彭伯顿。
久卧病榻的乔治 ·马丁先生上周在医院病逝了。1952年2月14日
塞西莉离职了。1952年5月4日
凯特和布莱恩搬到郊区。1955年9月2日
博尔顿老太太已被送到老人之家。1956年3月16日
上个月所有住户都收到了搬迁通知,现址要盖新大楼。1956年6月1日
对街又在 盖大楼了。1958年1月10日
德尔先生甫于上上个礼拜天去世了,马克斯先生也刚辞世不久。1969年1月8日
随着人的不断离世,故事接近尾声,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却增加了一份感动和不舍得牵绊。
合上书再来读封面背后的那句话:你们若恰好路径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完之后您鼻尖是否有种酸酸的感觉?
生命短暂,且行且珍。
后绪:
与“查令十字街84号”这几个字相识,还是源于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那时候不知道这句话竟是一部书,而且还是一部非常出名的书,直到上周三一位甘肃姑娘说要送我一件礼物,直到我打开这份礼物,礼物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查令十字街84号!
翻开封面,衬页上工整地写着:
好厉害的姑娘!
原来你很早就知道了这本书,并且买下了它,
而我幸运地成为了它最后的主人,阿弥陀福么么哒!
放心吧,剩下的日子我来替你保管它。
书页中夹着一张明信片,姑娘告诉我说,这是她去北京拍下的。
有时候一件物品的价值并非是它本身的价值所能决定的。于你而言,或许它就只是一张纸片,只不过纸片上多了副青砖木门的画;而对我而言,它却曾记录下我与一位姑娘的老时光!
明信片背后写下了姑娘送我的吉言利语:
用心的姑娘!多好的姑娘!
中医路上的Bgirl,会弹吉他,热爱读书......
我想知道未来又会有多少故事会在你身上发生,期待ing......
加油,Good Girl!
注:黑色字体为书中文字。
如果您恰巧看过此书,您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说出来,咱们也写一封如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