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2.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3. 稳态(homeostasis)
4. 神经调节(nervous reulation)
5. 反射弧(reflex arc)
6.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7.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8.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9.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10. 前馈(feed-forward )
11.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12. 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transport)
出胞(exocytosis)
入胞(endocytosis)
兴奋性(excitability)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20.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21. 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 potential)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23.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24. 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25. 单收缩(singletwitch)
26.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
27.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
前负荷(preload)
最适初长度(optimal length)
后负荷(afterload)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otential)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极化(polarization)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force)
40. 细胞质 cytoplasm
横桥循环 cross-bridge cycle
肌丝滑行理论 Sliding-filament theoryof contartion
43. 终末池 terminalcisterna
纵管 longitudinal tubule
横管 transverse tubule
肌质网 sarcoplasmic reticulum
细肌丝 thin myofilament
粗肌丝 thick myofilament
49. 肌小节 sarcomere
明带 light band
暗带 dark band
绝对不应期 absolute refractoryperiod
相对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period
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
低常期 subnormal period
局部电流 local current
刺激 stimulus
超射 overshot
后电位 after potential
问答题
一. 试述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
答: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
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和整体水平的研究。
1. 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亚微结构的功能并研究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是探讨各种生理机制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
2. 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研究对象,阐明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对于机体有什么作用,及其活动是如何调节的,又称器官生理学;
3.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三个水平的研究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对于阐明生物体功能活动的规律不可缺少。
二. 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
答:
内环境的稳态:
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外环境变化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稳态,而机体自身能够通过调节使机体不断的恢复平衡状态。
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能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 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确保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若稳态被破坏,则必然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三.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相互之间关系怎样?
答:
机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四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
方式: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反射,接受传入信息调节,执行功能;
特点: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2. 体液调节:
概念: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完成的调节;
方式: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者局部扩散作用于组织细胞,进行各种功能调节;
特点:缓慢、广泛和持久;
3.神经体液调节:
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4.自身调节:
概念: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关系:
在以上四种调节方式中,自身调节是一种最基本的调控方式,可单独发挥作用,也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共同实现作用。
总的来说,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四.试述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答:
根据控制论的原理,人体的调节系统可以看作是“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其中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信号,而受控部分则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回路,即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
人体各种调节系统中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部分(如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可以看作是控制部分,而各种效应器、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则是受控部分,其所产生的效应可称为输出变量。
来自于受控部分的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它在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
五.机体的控制系统是什么?/什么是反馈与前馈?试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答:
机体的控制系统包括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两部分。
1.反馈控制
概念:
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反馈信号)回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2.前馈系统:
概念:
干扰信号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在输出变量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前,就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区别:
1.预见性:
反馈无预见性:负反馈对内环境起稳定作用,正反馈的作用则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仅能在受到干扰后作出反应,表现为反应的时间滞后现象;
前馈有预见性,能提前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干扰。
2. 波动性:
负反馈有一定的波动性,即在恢复过程中逐渐稳定;
而前馈无波动性,但有可能发生预见失误。
3.偏差出现:
负反馈的偏差是必然出现的,只有出现偏差后才引出纠正;
前馈的偏差,是由于可能出现的预见失误而导致的。
六. 细胞膜中的脂质双分子层为何有稳定性和流动性?其有何生理意义?
答:
原因:
1. 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脂质双分子层的自由能最低,可自动形成维持,故最为稳定;
2. 由于脂质在体温条件下是液态的, 脂质分子能在同一分子层中作横向运动,具有流动性;
生理意义:
对于维持正常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七.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答:
1.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顺电化学梯度运输,如气体分子等
2.易化扩散:
载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顺电化学梯度运输;
通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如钠离子等等通过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口通道等等顺电化学梯度进入;
3.主动运输: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泵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转运不是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需要Na+泵来供能,包括同向运输,逆向运输。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大分子物质通过囊泡的方式进出细胞。
八.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
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
①cAMP途径:信号—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C—cAMP—蛋白激酶A—作用
②磷脂酰肌醇途径:
通路一:信号分子—G蛋白—磷脂酶C—三磷酸肌酸—内质网上的化学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胞内钙离子增多—蛋白质磷酸化
通路二:信号分子—G蛋白—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基因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神经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的阳离子通道(谷氨酸),阴离子通道(甘氨酸,γ-氨基丁酸),膜内细胞器受体(三磷酸肌酸)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九.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答:
1.静息电位:
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原因:
由于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低钠高钾),同时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K+>Cl->Na+),细胞膜主要通透钾离子,钾离子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流向胞外,当钾离子向外流出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达到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由此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
概念:
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产生: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超射--膜电压门性K+通道开放→K+迅速外流;
②后电位的形成原因:
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导致膜电位复极化到达静息电位之前较长时间内处于去极化状态,称为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紧随负后电位的一段超过静息电位水平的超极化状态,称为超极化后电位。
十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
答: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
1)所需刺激强度不同:
局部电位是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膜反应性不同:
局部电位只引起少量的Na+通道开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而动作电位发生时,大量的Na+通道开放,出现一个较大的膜的去极化过程。
3)局部电位是可加和的,而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4)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可以有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5)局部电位只能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而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
十一. 电刺激神经-肌肉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
答:
(1)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沿神经的传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以跳跃式传导,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神经末梢去极化,这种电位变化会刺激神经末梢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钙离子大量内流,刺激囊泡包裹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N2受体接触后,囊泡融合细胞膜,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后膜,导致终末板钠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局部电位,这种局部电位会扩散到其他细胞膜部位,导致其他细胞膜部位兴奋,这些局部点位兴奋总和达到阈电位,导致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得到传递。
(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在三联管结构处进行信息传递,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通过横贯向终池传递信号,导致终池释放Ca2+。
(5)骨骼肌的收缩: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胞质内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粗肌丝 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粗肌丝上的)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节缩短—横桥与细肌丝解离,接受下一个细肌丝—肌肉收缩--由于舒张时肌浆内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