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心理咨询

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引子,来聊一聊这本书跟我们目前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又带来了怎样的迷思。

引言:源起

在求学的几年中,接触到了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以及心理咨询的各个主要流派,而其中,随着接触的不断增加,对于分析心理学的部分,愈加的认同。

无他,相对于所有其他的心理流派,只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从一开始,便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而只有申老师的心理分析,将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的结合,是如此的透彻。

而与心理学朋友们讨论时,对于荣格的印象,大多是神秘的,对于荣格的态度,大多是好奇的,而对于申老师,大多表示很尊敬,但是感觉听他讲课感觉云里雾里,听不太懂,而这个不懂,不在于老师讲的不好,而是每一次都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化的部分,每一次听申老师的公开课都感觉自己原来是一个文化小白。(笑)

而我们在团体的学习中,近期在学习团体中的梦的工作,我将对于共识性作为问题丢到了学习小组中,大家纷纷表示这个炸弹要丢给老师,也邀请我,要不小越越你也写点什么吧。

在种种推动下,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一些所学的思考,整理出了这篇文章,来聊一聊《易经》与文化,权做抛砖引玉之用。

此文定位为面向心理爱好者、心理咨询师的科普文,从心理的角度简单讲述易经与心理学的链接与渊源。去稍作一个澄清——易经与心理学相拥,它真的是一个伪科学么?

Part1:神秘的易经

易经这本书,其实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听到过,也都会略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的要把它给说清楚,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又是一个很陌生的一体。

而讲读易经、研习易经的老师也颇为繁多,而每个人对于易经,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对于不读易经的大众而言,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停留在说,知道有这样一本书他很有名,但他到底讲什么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真的要把它说清楚,真正了解的人其实也并不多。可能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哦,八卦,占卜。

其实易经从流传上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叫周易。其实据说除了周易之外,在更早时候还有两本类似的书,神农时代的《连山易》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但是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所以能看到的只是周易。据说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的;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始的;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具体已无法考究,现在提到三易,更多的是讲易经中的“不易、简易、变易”的一个原则。

那么易经,在研究方面较为公认的是形成了“两派六宗”,——“《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

义理派相对更偏重于从道理上、哲理上或者哲学上,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易经到底有什么意义。象数派更多的是从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占卜这样的一个方面去挖掘易经的意义。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接触到的,更多是偏于象数方面的派别,譬如《梅花易数》,而影视剧中的更多的展示,则好像是方术相士来通过易经,卜卦问道。因而,可能影响更大的是把它作为一本占卜书来看待,而随着科学发展的冲击,易经,它到底是符合不符合科学观点,或者说它值不值得被信任,一系列的问题便产生了。

Part2:冲突:易—占卜之书?智慧之书?

易经从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其实一直是一本被当成占卜的书的。那么尽管它当中也蕴含着很多的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的哲理,但对大多数百姓,所知、所学便是如何使用易经去占卜,去套用易经的说辞,来为事件的发生做出一个解释。

因此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去解释,去利用易经来占卜的各种书籍。可能对于大多数来说比较熟悉的就是四柱算命,通过生辰八字,用易经所提供的一些方法,提供的一些工具,包括这本经书本身,来推断来推论一个人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一种趋势,或者会发生哪些事情。

再譬如梅花易术也很有名,利用易经起卦占卜,去预测一些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在通常概念当中人们所比较熟悉和了解到的关于易经的一些作用。

那么当易经被这样看待的时候,其实就产生出来很多的疑问,特别是在今天。那么当我们接受了很多科学观点以后,觉得这个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科学。那么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就是那么的没有意义,或者说不科学,没有利用价值?

便如同荣格问胡适有关《易经》一书时,胡适道:“噢!那本书不算什么,只是一本有年头的巫术魔法选集,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可能是现代科学冲击下,近代学者们的一个典型的将易经归为迷信的的批判的态度。

但我的态度与大多数的荣格学者相同,即“当你只关注于易经中卦象的占卜意义,那么你便离易经中真正智慧愈发的遥远”

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们想要更多知悉不可测的未来的欲望下,对占卜的需求推动了卜术的发展,然而,重要的需要被看到的是,《易经》中所蕴含的“道理用”转化的整体架构下的生命的哲学。

除了占卜,从智慧的角度,佛道儒三家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儒家的《周易折中》,道家刘一明的《道解周易》《焦氏易林》,佛家蕅益大师智旭的《周易禅解》。除此外,很多国际友人也结合易经的智慧,以及各自文化的完成了大量的易经著作,如日本人的《高岛易传》,卫礼贤翻译,加入了大量西方当代精神的《周易》,以及舍弃了中国传统的易经话语,完全结合西方文化的“《易经》,如”Joseph Murphy结合《圣经》创作的《Secrets of I Ching》,荣格分析师Peggy Jones自创的《The I Ching:points of balance and cycles of

change》。除此外,易经除了“I Ching”以外的几个常用英文翻译方式或许也可以从侧面展开一瞥“Scripture of Change”“易道之经”“Classic of Changes”“变化之典”“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

易经中的变化和道家的水哲学,都是最早、也最深奥透彻的精神动力学,也是东方哲学的起点——整体观。

那么易经的智慧看起来似乎在于“变”,那么它具体是怎样的?与心理学的联系又如何?我们先从易经与分析心理学谈起。

Part3: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我一向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心理学智慧;我所理解的‘心理分析’,则全然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不仅需要中国之‘心’的寓意与体现,而且需要把握‘理心’的妙用,以及‘分析’的意境和实践。在我看来,中国之‘心’,也将是所有心理学的核心所在。心的意象与意义不仅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核心,同样也是《易经》的核心。《易经》之感应心法,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哲学的意义上,一旦由‘感’和‘应’合成为‘感应’,那么也就有了一种超越性的功能,自然而然已经触及无心之感的境界。在我看来,中国哲学,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深度心理学’,一种包含了深度心理学的哲学。

当面对深度心理治疗的问题,症状背后的原因,或无意识的时候,那么,重要的,则不仅是弗洛伊德或荣格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最为重要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摘自申荷永老师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姆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 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这是荣格对于《易经》 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这个“阿基米德点”, 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的心理学信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石,也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 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独有情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 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本节摘于申老师的文章《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而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申荷永老师的“心易八法——”以《易经》起卦、成象、反思、观想为基础,结合自由联想和积极想像来调整治疗师身心系统的一套技术,主要帮助治疗师能够整合理性、直觉、思考、感受四项心理功能,形成临床顿悟,尤其是促进治疗师在纷杂万变的临床场域中能够迅速决策,保持治疗心态。

“一定卦主”“二究卦义”“三求卦位”“四推中正”“五究爻义”“六穷事理”“七明易道”“八尽三易”

“之一,一定卦主,易之门户,乾坤定位,主见分明”

“之二,二究卦羲,河图洛书,五为心数,遇心则悟”

“之三,三求卦位,触景生情,八卦心性,意象原型”

“之四,四推中正,时位义行,坎离之要,趋时趋中”

“之五,五究爻义,咸恒之喻,感应具在,极深研几”

“之六,六穷事理,要在损益,天道盈虚,人间消息”

“之七,七明易道,中行独复,孚信之寓,天地之心”

“之八,八尽三易,既济未济,道达天心,心易无际”

——申荷永

Part:4 易经与心理咨询

那么易经对心理咨询而言,有着什么作用,可以提供到什么样的帮助,或许,我们可以先回到对于易经的两种理解——占卜与智慧。

那我们将它结合到我们的心理咨询中来,我们使用占卜的部分,如果我们将这个占卜定义为,我们通过占卜,可以得到一个未来的明确的结果,似乎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人的未来的命运,已经冥冥中早有注定,那既然已经注定,不可改变,那么我们所有奔向,去推动一个人的发展、推动一个人的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基于这个基础,所以就会觉得,如果易经作为一本占卜的书,它的作用是真实的,是可靠的,那它跟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不光光是我们通过咨询来成长,也包括很多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希望去获得某种结果,似乎都是相悖的,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易经作为占卜书被认为是一种迷信,似乎也不无道理。

而这,是一种局限的,狭隘的理解,就如同提到宗教,就想到求神拜佛,而非去理解并思考宗教后的哲学与智慧。就如同提到佛教只知道好像有一种宿命轮,而不知其后还有修行与无常。

那么理解易经,去寻找易经对我们心理咨询可以带来怎样的帮助与启示,我认为,可能我们应该先回到大众对易经的误解与批判上来。

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多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因果论,又或者说是因果关系。我们去探究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去预测一件事情的走向,去探究一件事情的缘起,我们会相信,它一定是有原因的,而我们只要能够搞清楚原因以后,就能够知道一个结果。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逻辑——因果关系。事件A的发生导致了事件B,而B可能又导致了C。哪怕发生酒后驾车误伤行人,对于被伤者看似无妄之灾,也能找到一个原因——驾驶员酒后驾车,驾驶员家庭不睦、心情不好,等等的事情源起。

那么易经所做出占补,似乎所得的结论就将一切都固定下来了。就像神话西游记、封神榜中的推演天机,好像卜出一个人,会遇到一个怎样的灾劫,那即使他做了很多的行动,想要躲避,而最终这个灾劫依旧会发生一般。

这个占卜,其实就取消了一个所谓的因果的关系。因为每件事情如果都是预先确定的,那么他们相互之间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因果关系了。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的事情跟未来事情都已经确定了。那么任何的做法如果都不能改变结果的话,其实这两件事情之间似乎是很早就已经并存了。而时间这个概念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当然一旦取消了时间这个概念以后,因果的连接就不存在了。但是因果的连接其实是一个次序性的链接,有因必有果。这是一个跟时间相关的次序性连接。

而如果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小说,又或者一些现代人写的背景基于中国玄幻的洪荒时期的小说,都会提到推演天机,强调天道运作,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天道之下的,而天道冥冥之间自有大势,小势可变,大势不可改。就如同,西游记是一场佛道之争,佛道东传是大势,而取经路上,打死的妖精是谁,闯过的劫难是犀牛精、老虎精、还是狮子精,这都是无所谓的,哪怕有人路上打死了孙悟空,可能还会有新的唐悟空,赵悟空,李悟空等等。当然,这是小说,是神话故事,但中国文化的神话故事里,蕴含的是中国古典的文化智慧。而易经,同样是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大成者。

那么我们这里,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部分,可能我们就要去看现代西方科学与传统东方“科学”下的哲学思想的差异。东方传统哲学观在于天人合一,西方哲学观在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东方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关联性思维,而西方哲学是形而下学的超越性思维;即西方的哲学思维在于,个体与个体现象是独立的,区分的,而东方的哲学思维更多在于个体在于形势之下,是整体的、交互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个体现象的发生。

我们回到易经的占卜,那么似乎我们会发现,在易经的这种占卜下,好像我们对于日常事务的一个判断并不成立了,好像即使我们有现在、过去和未来,可是所有的事情在这个“势”下,已经确定好之后,那么这个时间下的概念就消失了,而留下的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必然性。这个是不符合我们平常的认知以及经验的,也因此,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这种说法的,因为这样的说法剥夺了我们所有的控制性和自主性。

那么看起来很简单,我们这样一判断,一推论,说,易经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人们为了控制住外部的世界,所以形成了一个主观性的想象,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找到一种规律,把每件事情都能够把握住,这只是一种愿望,他不是真的,那事情就很简单也就结束了。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

譬如数学上应用的最广泛的一个概念——概率,我们经常也会用概率去评估判断很多事物。比如说在澳门留学时常常路过的各大赌场,又或者各大保险公司,他们最重要的盈利的方式之一,便是概率计算。如果说因果联系指的是一种比较明确的,比较确定的先后关系的话,那概率指的就是一种可能性的关系,也就是这个当中有了一种不确定性。——经过统计,计算出赌博盘口的赔率,计算出保险的收赔比,但也无法排除,有人运气爆棚,赌骰子连连豹子,无法排出,突发性灾难对保险公司带来的理赔挑战。

科学的发展下,我们在做的,一直是一个挑战自然,改变自然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掌控感。就如我们对科学的定义:“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将不确定试图变得更加确定。

但是这个它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是建立在叫做实在唯物论的科学观的基础上的,就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绝对客观的。就如同物理上的因果,我们用1000N的力去击打一个承力极限为500N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一定会坏掉,那这是一个客观下的因果。这个因的源头,是一个绝对化的客观的存在,因而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些同样确定性的结果。但实际上,客观的因果同样在很多地方它会触及不到的地方,就像“薛定谔的猫”一般,就如同司机酒后驾车,被警察抓到,吊销驾照,这似乎是一条因果线,但却在发生之前,又非那么的绝对,譬如司机所在的城市,警察并非十分勤快,司机刻意选择了很多偏僻的小路驾驶,这样的“未发生”下,它既是因果,而又非绝对的因果。就如同甬温线发生的高铁事故,在调度失误与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而对于乘客而言,乘坐高铁与发生事故,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因果将它们联系到一起。

那么对于这种非绝对客观的“因果”,就如不同交通工具的出行风险,科学使用了概率来进行描述,也就是划分成了一个概率的问题,使用概率去评估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知道他一定是怎么样的,只能凭经验,来推断他的可能性。虽然我们也努力的去寻找这种可能性的结果,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永远没有办法被完全的确定下来。就如同我们去买彩票,我们只知道有一个概率,譬如一等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每期买彩票的人很多时候是超过百万的,我们可能有一个人中奖,也可能没有人中,也可能这一期就十万人买了彩票,就有好几个买了中奖号码,好几个人同时中奖,那么中奖的人是谁,这一期是否中奖,哪怕看概率,好像我们一千万个人买百万分之一概率中奖的彩票,开出大奖的概率并非是必然一样。

从科学的角度,从因果的角度,我们找不到答案,或许从暗箱操作的角度我们可以,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我们如何解释这个人买彩票中奖是偶然还是必然,就如同我的一位舅舅,每天都买一注或几注彩票,但最大的奖项是十块钱。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去用科学来解释这个事情的发生,我们将这些事情归于运气。

那么这种运气,又或者说是这种巧合,就是易经上所要传达的另外一种对世界的观点——平行关系。既:两件事情有相关性,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同时并存的关系。那么这种并存的相似性,其实是易经所要传达的一种对世界的去探索的原则和态度。

那么我们怎样去在咨询的背景下去理解易经的这样一种平行关系的发生。我相信,如果有人曾听过申老师的公开课,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听到他将到“感应”与“转化”。这是易经的思想与心理咨询联系的很紧密的地方之一。

比如说,在我们做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共情,——我们有一种理解他人的能力,或者说有一种感觉到别人的体验的一种能力。那么我们有时候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当一个人很难过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难过,那么我如何去理解到他很难过?可能通过视觉、通过我的内在的感觉、我看到他的状态、或者他说话的样子,这些引发了我心里面的一种类似或者相关的感觉,然后我就明白那个人其实他很难过。

但这个描述其实只是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它真正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那个人难过了以后,他也会带着你一起产生难过的感觉?这些难过的内在的机制是什么呢?他表面上看来好像也是个因果关系,比如说因为她难过了,所以我也感觉到难过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解释,而我们仔细的体会一下,会发现好像说不通。

为什么他人心里面发生了一种难过的感觉,我的心里面就能够也产生这种感觉,我跟他没有关系。当然我们在逻辑上解释为说,因为它引发了我曾经有过的某一种想象,这个都是因果上的一种说法,但又并非那么的相关。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知道,当看到别人难过,当感觉到别人难过,我也产生难过,这个类似于是一种共振关系,或者叫共鸣关系,我们在物理学上也有一种共鸣的关系。譬如乐器的共振,而在生活或者咨询的过程中,当我们跟他调到同一个频道上的时候,我们好像就能够感觉到跟他一样的体验。所以其实从内在机理上似乎共情是因为有这种同频共振的这个现象,才让我感觉到那个东西。也由此我也会想起跟我自己相关的很多经验,那么这种同频共振的关系,它就不并非是一个因果关系,而是隐含着相关性的平行关系。

通常我们不会去研究平行关系,而因为好像平行关系就这么发生了,也没什么逻辑,所以我们不会去探索。但事实上这种平行关系,也有它的规律。这种规律并没有落入到我们比较传统的科学概念体系当中,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当中由来已久,它是属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只是当我们使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去评估它的时候,你发现评估不了,我们便将其认为是一种迷信。

而心理学上荣格通过对易经的理解和阅读,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共时性原理。即对于“有意义的巧合”在心理状态与客观事件间的非因果关系的描述。当然,作为分析心理学中最为晦涩难懂,难以用语言来进行一个系统的描述的一个概念,于此展开并非本文的目的,对于共识性的一些描述,我的师兄们早已有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发布在研究院的平台上,于此我便不多加描述,而是回到我们普通的心理咨询上来。

在易经相关的占卜过程当中,我们会有一个误解,似乎我们通过占卜,我们可以得到对于未来的一些确定。但实际上,易经更多的是通过卦象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状态,揭示一种将来的趋势。而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趋势推论出将来有可能发生的确切的事实,但是如果这种趋势被改变,那么将来的事实就有可能被改变。而这对于我们而言,意义便截然不同。

就如同我们去追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最初的依恋,也可能带给我们一些代际的东西,譬如创伤、未完成的愿望,而我们在和家庭的恩怨纠葛中,会有认同与不认同,而于此,我们可能会能看得到一些家庭带给我们的强烈的影响,或者是创伤的代际传递,又或者一些强迫性重复。一些心理了解的一知半解的可能会如同找到了一个生活的样子之所以如此不顺的原因,而过多的去指责原生家庭,但忽略了其实自己可以做出的努力的部分。而心理咨询所可以提供的,便是如同易经的“占卜”,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揭示他当下的状态,去了解这个状态下,事件可能发生的趋势。我们就可以给到来访者一个重新做决定的机会,来尝试,是否去做一些尝试,通过努力去达到一些改变。

易经,我们使用它进行占卜,但我们不把它揭示的结果看成是一个所谓的绝对客观的结果,而是一个所处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可能是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进而,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尝试,去改变这个状态,也可能就确信这个状态的绝对性,从而放弃改变的可能。

便如同我们与来访者的无意识进行工作,我们共同探索其无意识对意识状态下的决策、认知等等的影响,进而确认你现在处在什么状态。同样,可以因此推论,如果这样的状态继续维持下去,我们几乎能知道这个来访者将来会怎么样子,那么经过我们的工作,他可以进入到意识化的过程,而当无意识一旦意识化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是否改变的选择,从而结果便可能有所不同。

易经的另一个核心思想,也是对于心理咨询的启示,在于天人合一,在于与环境相合的理念。荣格曾多次讲述求雨者的故事,进而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与集体无意识达成统一的指导。

易经中,求卦的占卜的指导思想在于天人合一,于这个状态下时起卦,便可以通过你的占卜来反映出别人的状态是什么。而心理咨询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样指导着我们。在传统的动力学工作中,我们被要求,要在咨询过程中保持对自我的觉察,识别出互动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而如果有很大的自己没看到的部分参与到咨询工作中,便无法客观的,如实的去反映别人的状态,我们所能反映的只是我们两个人互动的一个状态。

在古典的精神分析中,我们被强调,被要求匿名、节制、中立,强调的是面质、澄清的技术,强调的是咨询师要达到一个“非我”的参与,后来慢慢的转化到客体关系的话,我们越来越强调的是一种支持包容的态度,这种支持包容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主观性同样成为了疗效的影响因子。再到后来的主体间性,就更加强调所谓的一个结果,是病人与治疗师共同构成且独一无二的运作结果。越到后续的发展,便越强调一种非因果关系的存在,而这种非因果关系将会可以被这个用来影响他人,改变它等等。

而将视野拓展到其他的几大流派,乃至最不强调个人主观性的CBT,在正念与接受所带来的“第三浪潮”中,也愈加的承认个人主观性对咨询效果的影响。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对于心理咨询的启示,并非仅仅在于荣格的心理分析,易经背后的中国哲学,背后的非因果论的并行关系,在心理咨询的各个主要流派中,以非“易经”的方式,在“本土化”的当下,在“人本化”的当下,对心理咨询的不同学说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似乎可以试图为易经完成一个正名的工作——易经并非伪科学,而是另一个哲学观下,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不同的理解与描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