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下着雨的夏末午后,在窗前静静地读一本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现在放在我掌心的,是《备课到底备什么一一语文名师备教手记》。这本书收录了余映潮、王君、肖培东、凌宗伟等20位语文特级名师的备教手记,再现了他们精彩语文课堂背后的思考过程。
我首先读的,是胡明道老师的《<囚绿记>备课手记》。去年校级赛课的时候,我选择的就是这一课,曾经对文本进行过深入的研读,设计了“初读重感知一一精读析形象一一再读悟情感”这样三个环节,自己总感觉这样的设计平淡无奇,却又不知该如何创新突破。因此,拿到这本书,看到有胡明道老师关于这一课的备教手记,顿时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
胡明道老师的“备课三读”给我很多启示。
谈到备课,很多老师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找资料:教参、教材全解、从网上搜查的优秀教学设计等等。胡明道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第一个动作是将这篇课文复印成两页纸,随身携带,不借助任何资料,自己独立进行反复研读。
一读,是以阅读者的身份去读,独立阅读,不受干扰,读懂作品的核心诉求、情感意蕴,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次读文本的时候,还要将这篇文章放入本单元中去读,了解本单元选文的共同点,并分析本文与本单元其它选文的异同点,明确本文区别于本单元其他选文的独特之处。比如本单元都是散文,所选的几篇文章都具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区别于其他几篇。本文以小见大,立意精深,全文记了“我”与两个绿枝条的故事,可谓“小”,那么“大”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赞美绿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也有人认为本文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呼吁爱应含有尊重”。经过反复阅读、自我辩论,胡明道老师最终领悟了绿枝条的形象内涵,确认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次读,其实就是要求老师自己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正如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所说:“教师必须先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阅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
二读,是以“拟教者”的身份对文本的价值、亮点进行逐一分析、选用,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胡明道老师解决了如下问题:
1.确立了本课的目标重点,就是学习如何鉴赏意蕴精深的写景散文一一学习解读象征性的意象。
2.明确了本课的语言赏析点一一文中对绿枝有形、有态、有声、有情的描写。比如,用“伸开、攀援、舒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写出了有鲜活生命力的绿枝形象;用“总朝着窗外,甚至于一枚、一茎”写出了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绿枝形象;用“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变成、变成、变成”写出了永不屈服的绿枝形象……
3.选定了能力提升点,就是让学生概括赏析象征性意向的方法。
三读,就是以课堂学习的策划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进行阅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即进行智慧的教学设计。如果将这篇课文比作一家有着琳琅满目商品的商店的话,第一次读,目的是明白商店中都有什么;第二次读,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商品适合给学生;第三次读,则要确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这些商品带给学生。
第三次读,胡明道老师做了如下工作:
1.创设了具有刺激作用的问题情境,来撩拨学生的阅读期待。具体做法是:一上课就指着黑板上的一个“绿”字,兴致勃勃地问学生认识这个字吗?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当听到学生七嘴八舌的答案后,老师又问:你们都很喜欢绿树吧?得到肯定回答后,老师再故作神秘地问:你们跟绿树说过话吗?吵过架吗?没有。有一个人就与绿树对过话,还吵过架呢!奇怪吗?不信,到《囚绿记》中找答案吧。就这样,老师引领学生翻捡出常态的生活体验,而这一常态又与文本内不可思议的生活场景或人物奇怪行为产生了碰撞,思维平衡就会被打破,好奇也就会产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悬疑问题,从而开启了学生的探究之旅。
2.揣摩了学生在好奇心支配下的探寻路径。胡老师将自己设想为一个学生,思考学生在好奇心被撩拨之后会有哪些疑问:人与绿树怎么认识的?他们还会说话?说了什么话?怎么又吵架了?绿枝条到底是个什么朋友?为什么要写这些?值得吗?这刚好就是教师组织学习的问题链。老师可以借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发问。然后老师将问题整合分层。如果老师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提出来,可以将自己预设的问题以建议的方式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非重点和纯知识性问题,老师用一句话进行解决就行了。
3.启动了新的学习方式,动态达成三维目标。
胡老师首先借回答学生问题一一“我”与绿枝条是如何认识的?后来又有什么故事?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引领学生梳理了文本内容。接下来,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胡老师还设计引用学生提的问题“这个绿枝条是个什么形象?”组织了如下学习环节:
(1)合作学习,并设计了学习任务单。
α.找出并朗读你们组最喜欢的一个描写句b.品味句中的关键词语。
c.凭借此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友? 2.自主发现,文章还有哪些直接对绿友的抒情议论句?
3.人、绿对对碰。同桌模拟人、绿,回放“绿”与“我”在“恼怒”对峙中进行的心理对话。在设计时,胡老师先模拟学生进行了想象预估。
人:你为什么老是望着窗外呢?
绿:因为窗外有我需要的阳光、空气。 人:你为什么一天一天瘦下去呢?
绿:因为我得不到自由,我的生命就要终结了。你很自私,你阻断了我生命的源泉。 人:我是善意的,我很想与你为伴,让你陪着我呀。
绿:你以为把我关起来,我就能装饰你的房子,为你一个人服务吗?我告诉你,我不会领你的情,不会屈服,因为我向往光明,追求自由!
人:真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个环节既有操作性强的任务单引领合作学习,又有静静发现的独立探究,还有体验性的想象空间,可谓既彰显了探究张力,又营造了动静搭配、冷热交替的学习现场,而且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融会推进一一在解析绿叶形象时,品味了语句,悟出了形象的内涵,感悟了绿叶追求光明永不屈服的精神,提升了情感及生命价值观。整节课没有一句“情感”输入语,学生的情感却在探究中受到渐染,进而提升了。
4.凸显了方法生成的过程美。
在学习中,老师没有灌输方法,而是引领学生摸爬滚打,在习得中领悟。当学生领悟梳理出绿枝条的形象时,老师再引领学生回望自己跌跌撞撞的过程,概括收获“解析象征性意象”的方法一一巧抓描写思品质,妙借抒情悟内涵,揣摩心理靠想象,梳理概括形象展。
5.设计了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进一步提升情感。
胡老师在最后回放了1942年陆蠡在上海宪兵队拘留所与审讯者的一段对话,并让学生进行对话重现。在学生再次感动时,胡老师介绍作者的情况,并出示巴金回忆作者时说的一段话:“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最后再隆重的宣布: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此时学生心中的话已在喷涌了,老师再不失时机的设计隔空对话环节,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陆蠡的展台前,你会对他说什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
胡明道老师的“三读”备课法,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备课的第一要务就是阅读一一读懂,读通,读透,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二要务就是用一双慧眼选取文本最有价值、最闪光之处,并用一颗彗心巧妙设置路径,引导学生自己抵达文本闪光处。
当然,这些理论可能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要把理论转变成行动,把思想转变成方法,把知识转变成智慧,把技术转变成艺术,却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漫漫长路。不断研读,用心思考,“撑一支长篙”,不断向语文更深处漫溯,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唱响语文的最美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