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种懂事,叫做我不能不高兴
有一种被视为“懂事”的教育方式,就是经济条件比相对困难家庭里的孩子,遇到喜欢的东西,不是不想要,但他们主动放弃,主动拒绝,归根结底,是长期的思想灌输,让他们觉得自己生在这个家庭里,不配拥有这些“奢侈品”。
前不久有这样一篇微博,是看到一位奶奶因为觉得草莓40块钱一斤太贵了不给孩子买。有的人认为,那些抨击这种现象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懂世界上的穷人生活有多难。
站在家长的角度,微薄的工资,确实支付不起40块钱一斤的草莓,但是孩子想要吃草莓,觉得自己配得上吃草莓,又有什么错呢?大多数的围观者,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却没有真正去想想,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是什么呢。
父母在不能或者不想满足孩子愿望的时候,常常会说,“你要懂事”,殊不知,他们并不能明白懂事的含义之前,心里早已种下了“委屈”和“我不配”的种子。
在父母看来,越懂事的孩子,他们越早的认识到自己“不配”。
别人都有的玩具,我“不配”;别人都去的游乐园,我“不配”;别人都穿的新衣服,我依旧“不配”。
再回到最开始的这个问题就是,买不起一斤草莓,买半斤不行么?买不起半斤,买三两不行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短短几十年,孩子的童年更是区区几年。在不那么懂事的日子里,每一个“想要”都很难得。人生是一场旅行,并不是一场赛跑。
2、杜绝虚荣,不是从压抑诉求开始
还有一种,是父母有能力,但不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攀比和虚荣,所以强制压抑孩子的诉求。
我从来不觉得诉求和虚荣心是能被压制住的,是耳濡目染,是生活体验的共同结果。我自己有过很深刻的经历,小时候母亲怕我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所以我一直到小学三年级都没有零用钱。中午放学回奶奶家吃饭,没有零食、没有明星卡、没有粘牙糖…
那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能在学校旁边小卖铺“扫货”的同学,还有中午能在摊位上买盒饭吃的同学,总觉得那个盒饭摊位上的土豆丝,一定是最好吃的东西。
然而在我的不屑努力争取下,我终于在三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拿到了每周10元的零花钱,10年都没有养成的“乱花钱”习惯,在拿到钱的瞬间就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延续至今,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合理规划金钱的能力。
所以我深知,诉求,无法通过家长理所应当的“限制”去遏制和压抑,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虚荣更是如此。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当一个孩子的渴望被看见,要求被重视,孩子就会充满勇气和自信,长大后愿意去争取值得的东西。
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放眼社会上贪慕虚荣的女孩典范,有几个是来自条件优越家庭的小公主?又有多少是来自条件平平家庭的“懂事女”?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重视和满足,虚荣的心,就不会被社会或者他人轻易滋生。
想真正的保护他们么?那就“惯着”点吧。
原文来自:《不约客》ID:buyue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