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填了一所外省的大学——湖北的一所高校,第二志愿填写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当时觉得如果第一志愿录取不上,非常大的可能会被华农录取上的。后来事实果真如此,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看着通知书上写着的“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觉得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记得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就预料到会被华农的这个专业录取,感觉有些像冥冥中注定的。
到了开学的那天——9月3日,我带着大大的行李出发了。父亲只是把我送到管理区外面的公交车候车点,然后我就自己一个人坐车开始了我的大学之旅。那一年,我刚好18岁,记得余华写过一篇小说《十八岁出远门》,对于我来说,我也是一个人在18岁出远门,我将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广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记得姐姐上大学的时候,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去过上大学的城市了,当时家里的亲戚还把她送到县城的车站去坐车,而我还没有,我甚至连县城的车站都还没有去过,我需要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一切。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姐姐比我幸福。不过想到即将奔赴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心里还是充满了期待的。
到了县城的车站,买了一张到广州天河客运站的车票。一路上,吐了个稀里哗啦,可难为了坐在我旁边的那个男生——一位跟我即将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到了天河客运站,一下车,就被热情的师兄、师姐友好地接待了,他们拿过我的行李,带我到接送新生的公共汽车上。就这样,我很顺利地来到了我的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开启我的大学生活。
随着公共汽车行驶进学校,在校道里穿梭,让我惊讶的是在学校内居然有这么宽阔的马路,在我看来,这简直跟外面的公路一个级别啊。开学的第一天,我就体验到了学校的大。那天人来人往的,整个学校甚是热闹,报到注册,拿宿舍钥匙,一切手续弄好之后,热情的师兄、师姐又帮我提着行李,带着我来到了宿舍。在宿舍里见到了其它的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舍友,有江门的、东莞的、广州本地的,江门的、东莞的舍友都由家人送过来报到。那时,心里的想法是好羡慕她们。
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经常一起活动,一起去饭堂吃饭,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去图书馆借书,一起去自习室自习等。我觉得这就是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让自己不孤单,迅速融入环境的最好的一个方式吧。那时,我特别喜欢高中在广州就读的那个舍友,她是一个很活泼的女生,我常常会跟她说很多心里话,偶尔也会牵着她的手一起走过校道。由于在广州生活长大,所以相比其她舍友,她已经熟悉广州这座城市了。大一的我,会把她看得很重,甚至觉得如果为她付出生命也是可以的。很奇怪,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
整个大一生活,我把很多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因为发现自己即使很努力,也不怎么能跟得上班里的同学。在大学里,经常会发现那种不用怎么费力,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很好成绩的人,对于这种人,我只能仰慕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很笨的学生,自己之所以比别人成绩好一点,无非就是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一些。到大学,相当于到了一个更大的池,觉得竞争对手比以前更多、更强了。
大一的时候,周末、节假日有时会出去学校外面逛逛,记得大一那年的国庆节,我没有回家,姐姐给了我100元钱作为车费,让我有时间就去逛逛广州这座城市。于是,我在国庆节时去了广州的烈士陵园等景点逛,慢慢地对广州这座大城市有了更加多的感知与观察。毕竟一直在学校,如果不出校园,几乎是不知道外面的环境的。
在大一面临着思想的多元冲击,那时会接触一些关于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书籍,比如自己购买了覃彪喜写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来看,对于一个刚接触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说,需要区分、辨别这些思想,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体系摸索着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另外,身边有一些同学家境比较好的,也有一些家境比自己还差的,这些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带来了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例如关于如何做到不自卑等,记得我当时是没有做到的。回看大一写下的日记,发现既有欢欣鼓舞的时候,也有郁闷悲观沮丧的时候,甚至有怀疑读大学的意义的时候,但无论怎样,在同学、朋友、亲人的鼓励陪伴下,一路走过了大一,而这些都是自己成长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