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人生不过一个苍凉的手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张爱玲这么看人生,“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她的人生也印证了这句话,华丽奇绝,繁华世俗背后是她冷眼旁观的不近人情。独死于美国,不与外界热络,是老年的苍凉,留给读者各自内心深处的怅然与思索。她的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懂得人看懂了,不明白的或唏嘘感慨或不屑批评。而她,终身是一份不可为外人道的孤傲,不可说的,没必要说了。


  张爱玲的作品,说实话,没有读多少,这样说显得我上面的一段话特别没有礼貌,亵渎了这么一位天才般的女作家。可事实上,令我尊敬的作家不多,女作家中却少之又少,原因是少有女作家的作品既充满女性特有的体验与视角又在人性深度方面洞察而不自怜。三毛其书,易读却无不一一可以发现她内心的天真悲悯,坚强,对人生的追问和理想化的实践,她将深刻寓于简单。张爱玲,则将深刻化为冷嘲,不近人情的理性背后,也许是一个无比纯粹的正义和略显生涩的孩童的单纯。


  热情如三毛,冷漠如爱玲,可这外在的印象背后是同样的率真和纯粹,不自欺。纯真,孩子是纯真,可当一个孩子见过这世界的复杂,领略人性的矛盾之后,要么成为一个圆滑的成人,否则就变成拥有一双既深不见底又清澈的眼睛。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无法说一个遵循社会道德的人就一定善良正义,就像没有人会评判一个婴孩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我看来认识自我批判自我的人,差不多可以称为善。表面迎合世俗,将自己落在规范的套子中,本无可非议,因为这是在社会生存的无奈的妥协,但这不是善,是伪善。如果你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却内心咒恼,这种不出自本心的善,就不值得称颂。三毛选择了基督式的爱,即绝对的爱,爱世间万物,爱玲选择与万物相隔一定距离,彼此不侵犯,她笔下的世俗人情,并不因此显示自我的清高,实际上,她给我的感受是宽容和慈悲。与其说她冷眼旁观,不如说她清醒,既揭露人性的不堪也承认自我的挑剔,与世无碍,是一个女子面对时代的渺小无助的妥协。


  张爱玲与三毛的一生,都不过是想保其天真,不迷失自我,这样的人,她内心的挣扎和孤独并不少。爱,意味着不记自我,牺牲肉身保留善念,是理想者的悲悯。与世隔绝,是不苛责世人又不委屈本心不愿失其真挚的痛苦选择。


  这样的人,她们的内心其实不过是一个容不得瑕疵的玻璃球罢了,你能看出吗,你有吗?我们是孩子的时候,都有的,一颗天真能流泪受伤了能忘记的的纯真的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五分喜欢的人,恨不得把他挂在嘴上招摇过市。七分喜欢,就只能跟至亲密友分享。有十分喜欢那就谁也舍不得说了,憋着,每天...
    摄影师柳丁阅读 1,137评论 0 1
  •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和诸葛亮辞别了刘备和刘琦后,登船向柴桑驶去,两人在船上...
    黄河歌者阅读 14,284评论 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