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原文学习之十六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1)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2)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1)溺:淹死、溺水而亡。(2)堙:堵塞、填满。

    【译文】

    (神囷山)再往北二百里,坐落着发鸠山。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这座山中生活着一种鸟儿,形状像普通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和红脚爪,人们叫它精卫。精卫发出的叫声就是自己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前身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结果被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女娃死后就变成了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又向东流入黄河。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dōng),其鸣自訆。虖(hū)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lóu)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qìn)水。

    【译文】

    (空桑山)再往北三百里,坐落着泰戏山。泰戏山不生长花草树木,金属矿物和玉石的蕴藏很丰富。泰戏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外形像羊,但却长着一只角、一只眼睛,它的眼睛在耳朵背后,人们称之为。发出的叫声便是自己名称的读音。虖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溇水。液女水则发源于这座山的南面,它向南流入沁水。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鹠(liú)(1)。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注释】

    (1)鹠:即鸺(xiū)鹠,它的羽毛是棕褐色的,尾巴是黑褐色的,身上密布棕白色的横斑,捕食鼠、兔等为食。

    【译文】

    (燕山)再往北走五百里山路,又走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饶山。这座山不生长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中生活的野兽大多是骆驼,而栖息在此山的禽鸟大多是鸺鹠鸟。历虢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历虢水中有师鱼,人吃了它的肉,就会中毒而死。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lì)(1)。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

    (1):疾速而强劲的风。

    【译文】

    (帝都山)再往北五百里,有一座錞于毋逢山。在这座山上向北可以望见鸡号山,从这里吹出的风强劲急速。从錞于毋逢山向西可以望见幽都山,浴水从那里发源。这座幽都山中生活着一种大蛇,它长着红色的脑袋和白色的身子,发出的声音如同牛叫。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有大旱灾。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錞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1)茝(chǎi)(2)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3)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tú)(4)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5)。

    【注释】

    (1)藻:聚藻,古代的一种香草。(2)茝:一种香草,即“白芷”。(3)载:学者考证这个字应该是“戴”。(4)稌:稻子,特指糯稻(俗称江米)。(5)不火食:不用火烹制烧熟的食物(祭品)。

    【译文】

    总计《北次三经》之首尾,自太行山起到錞毋逢山为止,一共四十六座山,绵延达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马身而人面。祭祀这些山神:都是把用做祭品的藻和茝之类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山神,则长着一副猪身子,但却佩戴着玉制饰品。祭祀这些山神时,祀神用的玉器不埋入地下。还有十座山山神,它们的形状都是一副猪身子,长着八只脚和蛇尾一样的尾巴。祭祀这些山神时,玉器中都采用一块玉璧,这块玉祭祀后埋入地下。总共这些四十四个山神,都要用精米来祭祀。参加这项祭祀活动的人都生吃未经火烤的食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